坏疽性脓皮病
什么是坏疽性脓皮病?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其皮损形态有一定的特点,但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改变。可能系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其皮肤和肠道可能存在交叉抗原,病变的结肠可释放抗原或毒素,造成皮肤病变。本病与一些系统性疾患有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坏疽性脓皮病的症状: 1.皮肤损害: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下肢,以胫前区皮肤最易受累,皮损常为多发性损害。典型皮损是边缘不整齐并呈潜行破坏、基底有脓性分泌物的溃疡。初起皮损可为丘疹、水疱、脓疱,周围皮肤潮红发硬,皮损中央部出现坏死,边缘不断向四周扩大,所形成的溃疡可深可浅,深者可露出肌腱和肌肉。边缘部位皮肤呈青紫色,其周围则为潮红区,这两部分可向四周离心性扩大,有时可在24h内向外扩展1~2cm。溃疡边缘可呈圆形、卵圆形或匐行性,溃疡大小不等,小者直径1~2cm,大者直径可达20~30cm或更大。病程可呈慢性也可迅速进展。局部疼痛较显著。痊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多伴色素异常。 2.相关疾病:可伴有发热、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白血病、淋巴瘤等。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炎症。
疾病检查:
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有潜在破坏的痛性溃疡,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诊断要与深部真菌、分枝杆菌感染、三期梅毒慢性溃疡性单纯疱疹等鉴别。还应与着色真菌病、增殖性皮炎、皮肤结核鉴别。
疾病治疗:
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皮质激素有良效,可常规治疗或甲泼尼松冲击,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菌素)联合使用,亦可试用氨苯砜、氯苯酚嗪(每日200~300mg)、雷公藤多苷(每日40~60mg)。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VIIg)单用抗生素无效。 2、局部对症处理,可紫外线或氦氖激光照射,同时治疗相关疾病,如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骨髓瘤。局部治疗还包括湿敷、水疗、外用抗生素等,系统治疗主要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预防预后:
坏疽性脓皮病的病因: 病因未明,有各种免疫异常、外伤为其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