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肿
什么是股肿?
股肿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本病属中医肿胀、瘀血流注、血瘀证等范围。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胭静脉,早期可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而危及生命。其特点是: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后期常遗留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往称血栓性深静脉炎。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绝大多数的股肿发生在下肢。多见于肢体外伤、长期卧床、产后、肿瘤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各种手术、血管内导管术后。发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突发性、广泛性粗肿、胀痛,行走不利,可伴低热。后期可出现浅静脉扩张、曲张,肢体轻度浮肿,小腿色索沉着以及皮炎、臁疮等。由于阻塞的静脉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起病毖匿,下肢肿胀症状往往不明显,仅表现为小腿微胀痛。轻度肿胀和压痛,或足踝部轻微浮肿,常漏诊和误诊。商到血栓顺行性扩展侵及主干静脉时,血液叫流明显障碍,或发生肺栓塞,才引起重视。检查:小腿腓肠肌饱满、紧韧、压痛、Homan征阳性,胫前和足踝多有凹陷性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起源于髂股静脉。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先有腹股沟区明显胀痛和下肢广泛性疼痛,随后从腹股沟以下迅速出现肢体广泛性粗肿,有浅静脉怒张和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温和体温均升高,但体温升高多在38.5℃以下。检查患肢,皮温略高,肤色稍暗红,股三角区及股静脉走行区明显压痛,或触及长条状物。小腿腓肠肌饱满、紧韧、压痛,Homan氏征阳性。左侧多与右侧。 3.混合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周围型血栓向上扩展或中央型血栓向下蔓延,累及整个下肢深部静脉系统者称为混合型。此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整个下肢广泛性粗肿、胀痛,大腿肿胀的张力高,小腿腓肠肌饱满,紧韧,凹陷性浮肿明显。急性期约3—4周,在此期间,血栓容易脱落,有可能并发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还可出现疼痛性股蓝肿。
疾病检查: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液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无创性检查方法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卢、体积描记仪等。静脉造影是有创性检查,能使静脉直接显影,可判断有无血栓及其范围、形态及侧支循环状况。 【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多见于成年人,长期从事站立性工作和重体力劳动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患肢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及分支静脉迂曲,扩张,站立位明显,伴有下肢沉重,疲累感,久站,活动后小腿、足踝轻度肿胀,休息后减轻或消退。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继发的静脉曲张,常先有下肢粗肿胀痛病史,数年后逐渐表现为浅静脉怒张。 2.下肢淋巴水肿 多数有足癣感染,反复发作丹毒病史,也有手术、外伤、盆腔肿瘤等,或无原因者,发病时水肿先从足趾、踝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者可蔓延整个肢体。患肢皮肤光亮,张力大,但肌肉松软,无压痛。有肢体胀感或沉重感。后期皮下组织增生,皮肤增厚变硬,按之无凹陷性压痕,最后发展成象皮肿。始终无浅静脉迂曲扩张出现。
疾病治疗:
本病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 1.内治 (1)湿热下注证 证候:患肢肿胀,胀痛明显,按之凹陷,皮色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伴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 (2)血脉瘀阻证 证候:患肢肿胀,皮色暗红,疼痛较重,有固定性压痛,浅静脉扩张;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减。痛剧者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局部压痛明显者加三棱、莪术、水蛭等。 (3)气虚湿阻证 证候: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伴有倦怠乏力,脘闷纳呆;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祛湿通络。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发热重,炎症明显:加公英30g、地丁15g、黄芩、柴胡。肿甚,湿盛者:加苡仁30g、泽泻15g,猪苓30g、车前子15g。胀痛甚,血瘀重者:加制乳没各10g、三棱15g、莪术15g、王不留15g、土元10g、水蛭10g。产后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g、黄精30g、党参30g、白术15g、首乌30g。 2.外治法 (1)外敷:冰硝散(芒硝500g、冰片5g),混合均匀,布袋装,包敷患肢,待湿即换,连用数日。用于急性期。 (2)熏洗:活血消肿洗药。煎汤趁热熏洗患肢.每天1次,每次30—60分钟。用于慢性期。 3.其他疗法 (1)手术治疗:发病急骤,病程在48小时之内,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者,可实行股静脉取栓术。或应用取栓导管取栓术,术后应用抗凝剂和活血化瘀中药,以防止血栓再发。 (2)溶栓疗法:发病早期可用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尿激酶20~50万μ/日,加入盐水静滴,总量300~500万μ。链激酶首次50万μ/次,加入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滴完毕。维持剂量10万μ/h,连续应用3天。用药期间,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以防止发生出血。使用链激酶须先作过敏试验,用前30分钟应用地塞米松5mg静滴,以防发生过敏反应。 (3)抗凝疗法:病程已超过5天,溶栓和手术取栓难于取得疗效者,或作为溶栓和手术取栓后的辅助治疗。此法不能溶解血栓,但可以预防血栓的滋长、蔓延和复发。常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4~6天。 (4)祛聚疗法:可以稀释血液,减低血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多作为辅助性和预防性治疗。 (5)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疗法:丹参注射液20—30ml,蝮蛇抗栓酶0.75~1u。消栓灵1.12U,川芎嚷80mg,曲克芦丁1g等静滴,每天1移(,15天为1疗程。多用于病程较长者,作为辅助治疗,促进血栓消融、机化再通。
预防预后: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创伤或产后长期卧床,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而发本病。 1.血脉损伤 跌仆损伤、骨折、手术等可直接伤害人体,使局部气血凝滞,瘀血流注于下肢而发生本病。如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 2.久卧伤气 产后或因长期卧床,肢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经脉之中,营血回流不畅而发奉病。清·吴谦所著《医宗金鉴》日:“产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红微热。” 3.气虚血瘀 多因年老、肥胖、瘤岩等,致使患者气虚,气为血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营血运行,下肢又为血脉之末,故易发生血脉阻塞。 西医学认为血流滞缓、静脉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而久病卧床、外伤、手术、分娩、肿瘤等可直接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