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
什么是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是骨头上长出一个单独的、类圆形或圆形的痛性肿块,直径很少超过2cm,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由成骨结缔组织及形成的骨样组织所构成。骨样骨瘤的发病率占骨肿瘤总数的1.13%,占良性肿瘤的2.04%。男女之比为1.7:1。发病年龄多在11~20岁(37.2%)。多见于胫骨与股骨,其次为脊柱和肱骨。骨样骨瘤的发病原因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是骨皮质内的脓疡或硬化性骨髓炎;有人认为是先天性胚胎组织残留;现大多数学者支持Jaffe的观点,认为本病是一种良性肿瘤。其特征是肿瘤内含有小于1cm的界限清晰的核心或“瘤巢”,外有反应骨形成区环绕。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易发于20岁左右青年人,发病年龄很少超过40岁。男性多于女性。两者之比约为2:1。 1、骨样骨瘤好发于胫骨和股骨,足部短骨次之,距骨、脊椎、肱骨和腓骨也可发现。可发生于骨的任何部位,但多发生在骨干处。 2、肿瘤单个出现,发展极慢,肿瘤的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出现疼痛,夜间疼痛加重。多数患者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后疼痛减轻,这也是其特征之一。如果肿瘤长在关节附近,可出现关节发红、肿胀、疼痛等关节炎的症状,并影响关节功能。疼痛可伴有肌萎缩、跛行、反射减弱,尤其在儿童,可误诊为神经性紊乱。
疾病检查:
骨样骨瘤的辅助检查: 1.X线表现 X线检查对骨样骨瘤的诊断十分重要。肿瘤在x线片上呈一圆形或卵圆形透明缺损,缺损周围常有致密的骨骼组织,称为“瘤巢”。如发生在骨皮质内,邻近皮质骨因骨膜新骨形成而增厚;若发生于松质骨内,则邻近的松质骨明显硬化。故不论在何部位,病灶周围均有硬化,瘤巢本身为均匀的X线透射区,但如位于骨皮质内,瘤巢中心有时致密,周围有一射线透亮带。若皮质骨反应过多,瘤巢被掩盖而不一定会反映出来。 普通X线片不能确诊的病例,可行放射性骨扫描,病变区表现为一个高密度的红染区,对于来源于皮质骨和网状骨的骨样骨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 CT和MRI检查对于确定病灶,帮助定位,避免不必要的周围骨组织损伤和减少复发的机会很有帮助。 2.病理表现 肉眼观察,骨样骨瘤呈棕红色,椭圆形或球形,质地为颗粒状沙砾感。瘤巢可完全位于皮质内,或完全在松质骨内,也可骑跨在骨皮质内侧面。镜下显示瘤巢被增厚的皮质骨包围。病损组织由骨样组织、新形成骨和血管丰富的骨组织混杂而成。破骨细胞常可看到。 诊断标准: 1.骨样骨瘤少见,青少年发病。如果年轻成人或儿童存在不能解释的持续性疼痛,应考虑本病的诊断。 2.下肢长骨干和脊椎附件最多见。 3.疼痛明显服用阿司匹林可缓解。 4.X线CT片显示为长骨干皮质内小的透亮区为“瘤巢”。 骨样骨瘤的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有特殊的疼痛症状和典型的瘤巢X线表现,较易诊断。但仍需与以下骨病鉴别。 1.慢性骨脓肿 为低度慢性化脓性感染,具有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且有反复发作病史,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破坏区较大,骨皮质局限破坏,周围致密,有时有小死骨,但无瘤巢。 2.单发性内生骨疣 无周围骨质硬化,无疼痛。多发于手足小骨。 3.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位长骨干骺端及脊椎骨附件(椎弓根、横突或棘突)。大小不一,薄壳间软组织膨出,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晰。发生在骨内为中心型,在骨外分偏心型和骨旁型。
疾病治疗:
骨样骨瘤的治疗: 按外科分期,骨样骨瘤基本上属GOTOMO迟发性或活跃性。手术方法采用彻底刮除或包括邻近骨在内的整块边缘切除。对某些不宜手术的部位,可试用放射疗法。
预防预后:
流行病学: 骨样骨瘤发病率占良性肿瘤的1.66%,多见丁15~25岁的年青人,占75%。少数见于婴儿和老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 病因: 其病因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炎症。 病理生理: 病灶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它的主要成分与骨头一样。看上去肿瘤是一个没打包膜的圆形、坚硬的肿块。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肿块中含有数量不等的骨骼组织及含有细胞的纤维组织,偶尔还可以看到骨小梁和少数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