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低热
什么是功能性低热
?
功能性低热是指体温在37.4℃~38℃之间,并持续2周以上。用手扪患者的皮肤,仅有轻微发热的感觉。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的功能性发热有: (1)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2)感染后低热:因细菌、表原体、支原体等感染,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而病毒感染,其体温下降多为自然病程,往往遗有低热。高热下降后,低热可以在高热后就存在,亦可于高热下降至正常后数日发生低热。感染后低热为持续性低热,常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而体征和辅助检查末见异常。 (3)手术后低热:一般在术后6~8小时开始发热,持续3~5天可自行缓解,但部分病人低热持续,而与手术相关的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征象。 (4)神经功能性低热:其临床特点一般不超过38℃,体温一昼夜内波动幅度较小,往往不超过0.5℃且口温、腋窝与直肠温度相差不大,甚至可出现腋温高于口温、口温高于肛温或腋温高于肛温的反常现象,两侧腋温可相差1℃以上。体温昼夜规律失常,晨间体温反而较午后高,而且体力活动可不升高体温,有时反而下降,持续数月、数年,体温往往在偶然或患者不注意情况下自动下降。 (5)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疾病治疗:
诊断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然后才可确定,切不可未经任何检查即做出盲目诊断。
预防预后:
(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 (2)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特别多见于病毒感染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巳愈。 (3)手术后低热:手术后可以有术后吸收热。 (4)神经功能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为一种原发性低热。不少患者伴有神经功能不稳定的表现。 (5)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6)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过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份摄取不够、水份流失(流汗、腹泻)、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某些特殊药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