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
什么是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也可发病。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疾病检查:
诊断 1.CT检查 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O一2小时):血肿为T。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小时):为T1呈等信号、T2呈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日至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③慢性期(>3周):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脑脊液检查 只在无CT检查条件且临床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时进行,可发现脑压增高,脑脊液呈洗肉水样。注意诱发脑疝风险,疑诊小脑出血者不主张行腰椎穿刺。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多为老年患者,还应及时作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的心、肺、肾功能,为可能进行的手术治疗作好准备。
疾病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概要: 高血压脑出血立即畅通气道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院前急救立即将患者平卧位。途中监护。旦确诊,应尽早作CT扫描,判断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是降低脑出血死亡的关键措施。观察大小便、尿量及颜色。也可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来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详细治疗: 治疗关键 立即畅通气道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 mg,必要时加呋塞米40 mg,以便尽快脱水降低颅内压,急危重症者需建立两条通路,伴有抽搐、躁动者,适当静脉注射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后续静脉滴注10%一50%葡萄糖液等高晶体液体,附加醒脑静、纳络酮等促醒药物,以维持静脉通路。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就地抢救。 救治方案 (一)急救治疗 1.院前急救 立即将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并给予20%甘露醇125~250 ml,静脉滴注。在尽可能不改变患者体位的情况下,将患者平抬上担架。保持平稳,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病情变化,应立即急救。 2.途中监护 (1)心电监测:使用除颤监护仪通过胸部综合导联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注意心电示波的图形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严重心律失常波形,及时发现并处理。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控制静脉输液速度。 (2)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呼吸,尽早解除呼吸用难,清除口腔凝血块、呕吐物、分泌物,有义齿的患者应取下义齿使头偏向一侧,牙关紧闭及抽搐的患者应放开口器,以顺利清除口腔、咽部内凝血块、呕吐物。舌根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并积极给予吸氧,或应用机械通气,改善自主呼吸微弱患者的缺氧状态。同时对呼吸困难者,酌情应用呼吸兴奋剂,对躁动者应禁用地西泮类药物,以免引起呼吸抑制。如患者呼吸已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迅速行气管插管,并牢固固定。 3.急诊急救 (1)患者发病后,一旦确诊,应尽早作CT扫描,判断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是降低脑出血死亡的关键措施。 (2)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发病后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保持环境安静、通风。室温维持在18~20℃,湿度维持在50%-60%,光线柔和,避免一切精神干扰。患者的头部可置冰枕,抬高15°~30°,并偏向一侧,口稍向下,以利于口涎及呼吸道分泌物等的自然引流,切忌无枕仰天平卧,可在两侧颈动脉处放置冰袋。这样可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及脑组织代谢。 (3)立即给予吸氧,氧流量为2-4 L/min,以增加血氧含量,减少脑缺氧。同时注意导管通畅,一般采用鼻塞给氧,观察有无呼吸道分泌物和痰鸣音,勤吸痰。观察有无舌后坠,可用舌钳将舌头向外拉。观察有无呼吸道阻塞症状,必要时宜早期行气管切开。 (4)立即应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以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细胞不可逆损伤。一般30分钟内输注完毕。 (5)降低过高血压,维持合理血压,控制收缩压150~17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100 mmHg,以保证脑、肾、心的有效灌注,避免再次脑出血。 (6)对有躁动或抽搐者,立即给予镇静,以免加重脑部缺血、缺氧,避免患者剧烈咳嗽、打喷嚏、躁动或用力排便,防止一切可使颅内压和血压增高的因素。 (7)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在起病的72小时内原则上禁食,3日后待病情稳定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质的流质饮食,加一定量水分,热量应保持每日5 020-6 276 kJ。静脉补液量太多会加重脑水肿,太少又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应以胃管内补充水分为宜。通过插胃管以及时观察胃出血情况,若有消化道出血不能进食者,应经常抽出咖啡色胃内容物,抽空后注入氢氧化铝凝胶,以保护胃黏膜或应用止血药、西眯替丁或1%肾上腺素溶液。 4.急诊监护 (1)监测意识变化:意识状态是脑出血的重要观察项目,标志着脑组织损伤的轻重。轻者可呈I-Ⅳ级,重者呈V级、Ⅵ级,可观察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卜神经等反应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2)监测瞳孔变化:瞳孔变化也是脑出血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是诊断脑水肿、脑疝的重要标志。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可压迫患侧动眼神经,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双侧瞳孔缩小,表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往往是晚期脑疝和临终征象。 (3)监测生命体征:脉搏、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提示颅内压升高;呼吸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昏迷加深,提示有枕骨大孔疝;病灶侵及下丘脑及脑干,可致中枢性高热,高热时应做好物理降温,如头部冰枕或应用冰床降温。 5.其他 观察大小便、尿量及颜色。昏迷患者有大小便失禁,尿失禁应立即无菌导尿,留置导尿管,每日用呋喃西林溶液冲洗膀胱1-2次。观察尿的颜色,有无血尿等,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观察有无呕吐、呕吐方式、次数及内容物。呕吐呈喷射状或次数频繁,提示颅内压升高,呕吐咖啡色内容物说明有消化道出血伴颅内高压。 (二)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内科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 (1)出血量较小者,一般认为壳核出血或大脑皮质下出血<30 ml或血肿直往3 cm以下可进行内科治疗。 (2)出血后意识一直清楚或嗜睡者。 (3)发病后即陷入深昏迷,或病情已发展至晚期,昏迷不宜手术治疗。 (4)患者年龄太大,且有心、肺及肾疾患或有严重糖尿病者。 2.一般治疗 (1)患者卧床,保持安静,尽量避免搬动。起病24小时内原则上以就地抢救为宜,避免做各种非必要检查,直至病情平稳。衰竭状态消失为止。患者如烦躁不安,可用镇静类药物。但剂量不宦太大,以免影响意识水平的观察,禁用抑制呼吸的吗啡类药物。 (2)重症需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如患者通气功能欠佳或氧分压减低,应及时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或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4)加强护理,有尿潴留者。应保留导尿,定时行膀胱冲洗,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对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保护皮肤、眼睛,防止压疮及角膜溃疡。 (5)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 (6)意识障碍或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放置胃管,鼻饲给予流质饮食,并补充各种维生素。热量应保持每日5 020—6 276 kJ。 3.降低颅内压治疗 脑出血后48小时脑水肿达到高峰,维持3~5日或更长时间后逐渐消退。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和导致脑疝,是脑出血的主要死因。 高渗性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每6小时给药1次。药物输入后10~15分钟颅内压下降,1小时后达最低,持续4~6小时,颅内压可下降46%~55%。症状控制后l周左右逐渐停用,以免引起反跳或电解质紊乱。利尿剂常用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对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效果较好,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纠正。其他可用10%复方甘油500 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0%血浆清蛋白50ml,静脉滴注,每日1一2次。 应用脱水疗法应随时了解心功能,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若中心静脉压升至1.47一1.96 kPa(15—20 cmH2O)(正常0.588-0.981 kPa)提示将发生心力衰竭,应暂停使用,并酌情给予强心药。对于心、肾功能不全者换用甘油或呋塞米,禁用20%甘露醇,因为甘露醇可加重心力衰竭,也可导致甘露醇肾病或肾衰竭。每日尿量 高血压脑出血降低颅内压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和高渗葡萄糖液。 4.降血压治疗 血压以降至140-150/90-100 mmHg为宜。当收缩压超过200mmHg,舒张压超过120 mmHg时应使用降压药,一般选用硝苯地平10 mg,口服,25%硫酸镁10 ml深部肌内注射。血压超过240 mmHg,可采用硝普钠缓慢静脉滴注。在早期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生命体征平稳后(发病48小时后)可用尼莫地平。 5.止血药的应用 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发生再出血不常见,通常无须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需给药可早期((3小时)给予抗纤溶药物如6一氨基已酸、氨甲苯酸等。血凝酶也推荐使用。应用止血药时应监测凝血功能。 6.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记录出入量,每日液体输入量按尿量+500 ml计算,液体总量每日约2 000ml,合并心脏病者液体入量应限制在每日1 500 ml,合并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需适当增加补液量。脑水肿完全控制前,使出量大于入量;脑水肿基本控制后使出量等于入量;补液期间,密切监测尿量及尿比重,一旦出现血容量不足时,应适当补液。及时纠正低钠血症。每日补充氯化钾3-4 g;对于纠正酸中毒,首次剂量多按1 mmol/kg计算(5%碳酸氢钠100 ml=60 mmol),以后根据血气加以调整。 7.高压氧治疗 及早使用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血氧含量及增强血氧弥散力,减少脑血流量,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实验证明,在0.2 MPa氧下,椎动脉血流量可增加18%,脑干及网状激活系统的氧分压增高,可引起一种强力的刺激醒觉作用,可加快昏迷者的苏醒,并促进受损脑组织的恢复。如受条件所限,也可用高流量吸氧代替。 8.积极治疗并发症 (1)感染:发病早期或病情较轻时通常不给予抗生素,老年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易并发肺感染,尿潴留或导尿易并发尿路感染,可根据经验、痰或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选用抗生素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痰多不易咳出应及时气管切开,尿潴留可留置尿管并定时行膀胱冲洗。 (2)应激性溃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可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如两咪替丁每日0.2-0.4 g,静脉滴注;雷尼替丁150 mg,每日1~2次,口服;奥美拉唑20 mg,每日1~2次,口服或40 mg静脉注射;还可用氢氧化铝凝胶40~60 ml,每日4次,口服;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4~8 mg加冰盐水80~100 ml,每日4-6次,口服;云南白药0.5 g,每日4次,口服;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在胃镜直视下止血,须注意呕血引起窒息,并补液或输血维持血容量。 (3)稀释性低钠血症:10%的脑出血患者可发生,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排钠增多,血钠降低,可加重脑水肿,每日应限制水摄入量800~1 000ml,补钠9~12 g;宜缓慢纠正,以免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4)脑耗盐综合征:心钠素分泌过高导致低血钠症,治疗应输液补钠。 (5)痈性发作:常见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可用地西泮10-20 mg,缓慢静脉注射,个别病例不能控制发作可用苯妥英钠15~20 mg/kg,静脉缓慢注射,无须长期用药。 (6)中枢性高热:宜物理降温,如效果不佳可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每日3.75 mg,逐渐加量至每日7.5~15.0mg,分次服用;或用硝苯呋海因0.8-2.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每6-12小时给药1次,缓解后100 mg,每日2次。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患肢进行性水肿和发硬,勤翻身、被动活动或抬高瘫痪肢体可预防。肢体静脉血流图检查可确诊。可用肝素1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低分子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 (三)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改善脑血流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水肿,改善脑缺血缺氧,保护脑神经功能,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2.手术指征 (1)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30 ml,小脑出血量>10ml,即有手术指征。 (2)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疗效多不理想。 (3)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陷入深昏迷或脑疝者多不考虑手术。 (4)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多不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中度障碍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5)发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宜手术。 3.手术时机 血肿形成7-8小时后,脑组织的组织学改变(如脑水肿等)可导致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因而血肿的早期清除有利于改善脑血流、脑组织学变化、脑水肿、脑缺血及预后。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发病7小时内行手术治疗为最适宜的手术时机。 4.手术方式 (1)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目前开颅术多用于出血部位不深、出血量大、中线严重移位、病情分级Ⅲ级以上并已有脑疝但时间较短者。小脑出血也多主张采用此法,以达到迅速减压的目的。 ①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此术式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开颅直视下经额、颞部或侧裂入路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术中直视下应用双极电凝,止血可靠;术前出现脑疝者可行去骨瓣外减压术。其缺点是需要全麻,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术后水肿反应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手术病死率较高,因此限制了该手术的应用。 ②微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一般采用颞部与外侧裂投影相一致的直形或相应位置瓣状切口。直径为2.5—3 cm骨窗开颅,在颞上、中回切开皮层或分离外侧裂,经岛叶清除血肿。采用此手术方法能保证有效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可靠,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创伤。如分离侧裂经岛叶清除血肿,还能减少对脑组织的过度牵拉损伤,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其缺点是难以完全吸除深部血肿,不易控制深部及血肿腔侧壁出血,不适合中线明显移位、血肿量较大患者。 (2)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1)CT引导或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实质出血伴脑室出血、进展缓慢的脑干出血等。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术中应用肾上腺素l-2 mg+生理盐水250 ml。每次注入10一20 ml,反复正压冲洗,见冲洗液清晰变淡后,注入尿激酶2万-4万u,夹管2-4小时后开放引流,反复进行,并辅以药物脱水、降颅压防止感染等支持疗法。脑实质出血量少于40 ml,可一次吸除;出血量大,中线结构移位严重应分次吸除。两次间隔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复查CT所见而定,一般在24小时左右。对血肿破入脑室者,可先吸除脑实质内出血.再根据出血量行一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并可配合定期冲洗。引流2~4日复查CT,待血肿清除80%以上即可拔针。 缺点:①若未行微骨窗直接锥颅,可能损伤硬脑膜及皮层血管;②术中搅碎血肿可能伤及脑组织及血肿壁,诱发新的出血;③难以一次迅速彻底清除血肿,需要多次注入纤溶曲物和液化排出血肿,有颅内感染并诱发局部再出血可能;④不能发现出血并止血等。 2)脑室外引流血肿溶解及腰椎穿刺灌洗:主要应用于脑室内出血,可联合应用纤溶剂。脑室外引流可沟通脑脊液的循环通路,迅速缓解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防止脑室旁重要神经结构受损,从而将血性脑脊液中的凝血酶、自由基、补体、红细胞溶解物及高铁血红素等毒性物质排出体外,有利于促进脑水肿的消退及脑功能的恢复,同时避免因血性脑脊液的吸收而引起的蛛网膜颗粒阻塞,使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临床病例报道提示穿刺枕角引流优于额角。对于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出血,有人主张行脑室外引流的同时,配合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及无菌盐水灌洗置换血性脑脊液,可减少脑室内积血。对于脑室出血铸型的患者,脑室外引流效果不佳,可首选内镜治疗,也可采用微创小骨窗经枕角或额角清除。 3)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无论是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均可采用,除可满意清除出血,还可通过电凝或激光止血。需保证靶点定位准确,避免盲目穿刺可能造成的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将内镜直接导入血肿中心,手术侵袭神经和血管损伤性小、时间短、并发症少。在直视下操作,使吸除血肿能严格控制在血肿中心,不伤及血肿腔壁,并能及时发现出血并止血。缺点:手术空间术野有限,不易控制较大出血,对大的血肿处理较困难等。 4)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①无须安装头架,可减少对患者的搬动,节省手术时间;②将不可视靶点变为可视靶点,操作简便,血肿定位准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性损伤。
预防预后:
老年人多见,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常有高血压病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