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中医)
什么是高热(中医)
?
口腔温度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高热为临床急症之一,有内伤、外感两类,需予分别。外感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呈持续性,可见恶寒、身痛、头痛、脉浮等表证,或见有烦躁、口渴、谵语、抽搐、昏迷,多由六淫之邪或瘟疫、热毒所致,呈实热证者为多,属中医热病范畴。内伤高热,发病慢,病程长,热势缓,常呈间歇性发作,一般无表证。可见头晕、神倦、乏力、潮热、心烦,以及相关脏腑兼证,多由阴阳气血虚弱或因瘀血...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风寒所致高热 (一)风寒束衰 1,临床表现:恶寒,高热,无汗,头痛,肢体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舌苔薄白。 2,病因病机:风寒束表,肌腠闭遏,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故恶寒高热而无汗。 (二)风寒未解。传化为热 1,临床表现:高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目痛,鼻干,口渴烦躁,咽痛。舌苔薄白而干,脉教。 2,病因病机:风寒表证未解,入里化热传于三阳,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合病。 (三)邪传少阳 1,临床表现:寒热往来,一日数次,发无定时,胸胁苦满,咽干口苦,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而干,脉弦。 2,病因病机:邪传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阴争为热。 温热所致高热 (一)邪热在卫 1,临床表现:高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头痛,咽喉痛,咳嗽。舌边尖红,瞢薄黄,脉浮数。 2,病因病机:温热上受,侵袭肺卫,营卫不和而高热,微恶风寒而汗出,肺气不宣则咽喉痛、咳嗽。 (二)热盛气分 1,临床表现:高热,汗出,烦渴欲饮,面红气粗。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2,病因病机:热邪入里,阳明气分热盛。 (三)热结肠胃 1,临床表现:日晡潮热。热势较盛,手足汗出,脘腹痞闷,脐腹胀痛,大便秘结不通,甚而神昏谵语。舌苔干黄起刺,脉沉实而数。 2、病因病机:热结肠胃,阳明腑实。目晡为阳明盛时,故有定时潮热;腑胃热结,故脐腹胀痛,大便秘结不通, (四)温热交阻 1,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转盛,头重,胸闷,泛恶,汗出不彻,渴不欲饮,肢体倦怠,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湿遏热伏,三焦气机不畅。湿遏故头重,胸闷,泛恶,汗出不彻;热伏而身热不扬,午后转盛。 (五)热妁霄阴 1、临床表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渴不多饮,斑疹腺隐。舌质红绛,脉数。 2,病因病机:热人营分,扰及心神。热扰心神而烦躁,神昏谵语;热入营分而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温疫疠气所致高热 (一)湿热疫毒 1,临床表现:初起先憎寒后发热,日后但高热持续而无憎寒,日晡益甚,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或项痛连及腰背,或胁痛、口苦、呕恶、耳聋,或眉棱目眶疼痛、鼻干。舌苔白如积粉,脉数。 2,病因病机:疫毒秽浊,湿遏热伏,达于膜原,表里阻隔。 (二)温热疫毒 1,临床表现:高热,来热急暴,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面红目赤,口太渴,心中闷乱,甚则昏迷不知人事,躁狂谵语,吐衄发斑。舌质红绛,舌苔黄,脉洪数。 2,病因病机:热毒火疫之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疟邪瘴毒所致高热 l,临床表现:寒鳆高热,休作有时,骨节疼痛。时有呕吐,甚则烦躁闷乱,神昏谵语。舌红苔腻,脉弦散。 2,病因病机:疟邪夹痰或瘴毒内舍膜原之间,入而与阴争刚寒颤,出而与阳争则高热。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风寒所致高热 (一)风寒束衰 1,临床表现:恶寒,高热,无汗,头痛,肢体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舌苔薄白。 2,病因病机:风寒束表,肌腠闭遏,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故恶寒高热而无汗。 3,治法:祛风散寒,解表发汗。 4,方剂:葱豉汤(《肘后方》)合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药物:豆豉10g,葱白头2~3个,羌活10~15g,荆芥10g,防风10g,前胡10g,桔梗5~10g,甘草5~10g。 方义:豆豉、葱白发汗解表,羌活、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桔梗、前胡宜肺止咳,甘草和中。 加减:咳嗽胸闷加杏仁、枳壳、半夏、茯苓,宣肺止咳化痰;身痛重者加独活、桑枝,祛风通络;夹湿见头重、脘痞、纳呆、苔腻,加苍术、厚朴燥湿;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5,变通法:如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可用麻黄汤(《伤寒论》)辛温解表;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则用羌恬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大豆黄卷、苍术,祛风胜湿。 (二)风寒未解。传化为热 1,临床表现:高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目痛,鼻干,口渴烦躁,咽痛。舌苔薄白而干,脉教。 2,病因病机:风寒表证未解,入里化热传于三阳,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合病。 3,治法:疏风、散寒、清热。 4,方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加减。 药物:柴胡10~15g,葛根10~15g,羌活10~15g,生石膏30g(先煎),黄芩10~15g,白芍10g,桔梗10g,甘草5~10g。 方义:羌活,葛根,柴胡疏风散寒解表,分解太阳、阳明、少阳之热。黄苓、石膏清热治里,寓表里双解之义。桔梗、甘草利咽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加碱:咳嗽有痰,加杏仁、前胡、半夏、枧壳,宣肺止咳化痰;头痛、身痛甚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高热烦渴者,加知母清热除烦,即合白虎汤(《伤寒论》)用。 5,变通法:如见外有风寒无汗身痛,内有热盛烦渴便闭,亦可用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用麻黄、防风、荆芥疏风解表,大黄、芒硝,石膏、滑石。山栀清热治里,为表里双解之剂。与上方相比较,本方偏于治里,通里泄热之功为甚,而解表透泄之力较上方为逊。 (三)邪传少阳 1,临床表现:寒热往来,一日数次,发无定时,胸胁苦满,咽干口苦,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而干,脉弦。 2,病因病机:邪传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阴争为热。 3,治法:和解少阳,达邪清热。 4,方剂: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柴胡10~15g,黄芩10~15g,半夏10g,党参10~15g,甘草6~10g,大枣5个,生姜5片。 方义:柴胡和解少阳,黄芩清泄里热,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党参、甘草健脾和中,姜、枣调和营卫。 加减:高热烦渴者。去党参,加石膏、知母,合白虎汤(《伤寒论》)用,清热作用加强。腹满便秘,去党参,加芍药、大黄、枳实通里攻下,即大柴胡汤(《伤寒论》)。恶寒、汗出、头痛、身痛,表证显著者,加桂枝、白芍解表,去党参,即柴胡桂枝汤(《伤寒论≥)。 温热所致高热 (一)邪热在卫 1,临床表现:高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头痛,咽喉痛,咳嗽。舌边尖红,瞢薄黄,脉浮数。 2,病因病机:温热上受,侵袭肺卫,营卫不和而高热,微恶风寒而汗出,肺气不宣则咽喉痛、咳嗽。 3,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4,方剂:桑菊镘(《温病条辨》)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银花10—15g,连翘10~15g,薄荷5~10g(后下),清水豆卷10~12g,牛蒡子6~l0g,芦根15~30g,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桔梗3~6g,生甘草5g。 方义:银花、连翘清热,清水豆卷透表,桑叶、菊花疏风,牛蒡子、桔梗利咽,杏仁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 加减:咳嗽痰多,加浙贝母、前胡、瓜萎皮宣肺止咳;口渴者加天花粉生津,小便短赤者加竹叶、木通清利;呕逆者加竹茹、茯苓和胃;无汗者加荆芥,有汗者去薄荷。鼻衄去清水豆卷,加茅根、炒山栀、侧柏炭止血;项肿、咽痛,加马勃、玄参,或加板蓝根、黄芩清热。胸闷加藿香、郁金理气。 5,变通法: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伤津耗液者,加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退,加知母,黄芩、山栀苦寒之品,与麦冬、生地甘寒之品,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乃《温病条辨》成法。 (二)热盛气分 1,临床表现:高热,汗出,烦渴欲饮,面红气粗。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2,病因病机:热邪入里,阳明气分热盛。 3,治法:清气泄热。 4,方剂:白虎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石膏30~60g(先煎),知母15~30g,甘草10g,粳米15~30g。 方义:石膏清气泄热,达热出表;知母清热养阴除烦,甘草、梗米和胃。 加减:汗出过多,舌红而干,脉洪大而按之无力者,甚而加入参益气生津,即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加减。若高热烦渴汗多,兼见脘痞身重,苔黄而滑,为暑热夹湿,白虎汤加苍术燥湿。若小便短赤,加竹叶、未通、碧玉散清利;口渴甚加天花粉、麦冬生津;热毒重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 5,变通法:高热烦渴,胸脘痞闷,烦躁欲呕,小便短赤,舌苔滑,微黄,为暑温弥漫三焦。用三石汤(《温病条辨》)清气泄热,通利三焦。药如生石膏、滑石、寒水石、银花、杏仁、竹茹、通草。若高熟烦渴,咳嗽气喘,胸闷疼痛,痰黄粘稠或咯痰不畅,舌红苔黄,脉数,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清热宣肺,药如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若上证兼便秘脉实,则用宜白承气汤(《温病条辨》),用石膏、大黄、瓜蒌、杏仁清热通里,达肺与大肠之邪。 (三)热结肠胃 1,临床表现:日晡潮热。热势较盛,手足汗出,脘腹痞闷,脐腹胀痛,大便秘结不通,甚而神昏谵语。舌苔干黄起刺,脉沉实而数。 2、病因病机:热结肠胃,阳明腑实。目晡为阳明盛时,故有定时潮热;腑胃热结,故脐腹胀痛,大便秘结不通, 3,治法:通腑泻热。 4,方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大黄10~15g(后下),玄明粉10g(冲服),厚朴10g,枳实5~10g。 方义:大黄攻里泄热、荡涤肠胃,玄明粉软坚润燥,枳实,厚朴破结除满,理气止痛。 加减:热邪较重者,加黄芩、黄连,即合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用。若高热便秘,小便淋沥涩痛,用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泻热通蒲利水,药如大黄、玄明粉、黄柏、生地、赤芍。如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生大黄10~15g水煎,清热开窍,即牛黄承气汤(《温病条辨》)。 5,变通法:著高热持续,胸膈灼热,口渴烦躁,大便秘绪,小便短赤,苔黄、弥数者,阳明热结,热灼心胸,为上中二焦病,用凉膈散(《局方》),药如大黄、芒硝、山栀、黄芩、竹叶等,清热泻火,以下为清。 (四)温热交阻 1,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转盛,头重,胸闷,泛恶,汗出不彻,渴不欲饮,肢体倦怠,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湿遏热伏,三焦气机不畅。湿遏故头重,胸闷,泛恶,汗出不彻;热伏而身热不扬,午后转盛。 3,治病: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4,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音薏苡仁竹叶散(《温病条辨》)。 药物:清水豆卷10~15g,白蔻仁3~6g,杏仁10g,薏苡仁10~15g,滑石15~30g,竹叶10~l 5g,连翘10~15g,茯苓10~30g。 方义;清水豆卷、连翘宣透泄热;蔻仁理气燥湿和中,杏仁宣肺通气开上,薏苡仁渗湿健脾导下;竹叶、滑石、茯苓清利湿热。 加减:胸闷泛恶、纳果苔腻,加藿香、佩兰宣化透表;脘痞、腹胀,加半夏、厚朴理气;热盛烦躁,加青蒿、黄芩清热。 5,变通法;若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无汗或有汗,咽痈颊肿,疟痢,黄疸,时疫,小便赤,大便秘,或泻而不畅,苔腻色黄白,可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清热化浊、解毒利湿,药如藿香、蔻仁、连翘、黄芩、贝母、射干、薄荷、茵陈、滑石、菖 (五)热妁霄阴 1、临床表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渴不多饮,斑疹腺隐。舌质红绛,脉数。 2,病因病机:热人营分,扰及心神。热扰心神而烦躁,神昏谵语;热入营分而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3,治法:清营解毒,泄热护心。 4,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镑,先煎),鲜生地15~30g,玄参10~15g,麦冬15~30g,银花15~30g,连翘10~15g,竹叶10~15g。 方义:水牛弗代犀角清营解毒,生地、玄参、麦冬养阴增液
预防预后:
外感高热在临床上必须审因论治。常见病因可分为风寒、温热、疫疠、疟邪瘴毒四类。一般而言,风寒之邪由表入里,受于皮毛,可见恶寒身痛、高热无汗等。温热之邪常由口鼻传受,常见烦渴、汗出、咽痛,或可急剧逆传而呈昏迷谵语等。疫疠病邪每呈流行扩散,最易传染。疟邪瘴毒,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临床容易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外感高热除直分证治疗之外,尤应重视病期治疗。如温热病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病期证候表现。卫分证恶寒高热汗出。咽痛口渴,头痛。咳嗽,宜辛凉解表,清热疏风;气分证高热六汗,烦渴,喘促,可见谵语、神昏,宜清气泄热或通里攻下;营血分证,高热神昏谵语,常见皮肤斑疹,抽搐、痉厥,舌质红绛,以清营凉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