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性(样)病变
什么是肝脏肿瘤性(样)病变
?
肝脏肿瘤性(样)病变是指原发或转移在肝脏内的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总称。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脏腺瘤、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以及少见的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脏肉瘤、肝脏囊腺瘤(癌)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思路 (一)CT和MRI表现 1,原发性肝癌 (1)CT检查:平扫常见为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肝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边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影,有时可以是巨大肿块影,内部可见更低密度区,主要为坏死液化区。肿块周围可有假包膜。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大多数出现明显的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在尚未强化的肝实质内可见明显强化的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期时,强化的肿瘤密度快速降低;平衡期时,肿瘤的强化密度继续下降而与强化的肝实质背景形成明显反差,肿瘤又表现为低密度影。肿瘤的假包膜和肿瘤内部的纤维分隔可在延迟扫描中显示强化。当肿瘤侵犯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时,增强扫描可显示上述血管内出现充盈缺损;胆道侵犯时可引起胆道扩张;淋巴结转移时,可在肝门或腹主动脉旁及腹膜后见增大的淋巴结影。 (2)MRl检查:T1WI上肿瘤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内部的出血或脂肪变时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假包膜在T1WI上表现为环形的低信号影。多回波序列扫描显示肿瘤的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开始阶段略升高,然后信号逐渐降低。增强扫描时肿瘤的强化特点与CT的相似。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扫描后,正常肝实质的T2WI呈低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相对的高信号。 (3)诊断要点①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肿块,边界不清、密度或信号不均;②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在肿瘤内部表现为“快进快出”;③门静脉、下腔静脉内可见癌栓征象,肝门、腹主动脉旁及腹膜后可见转移的淋巴结;④常有肝硬化及伴发症的表现。 2,肝海绵状血管瘤 (1)CT检查: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CT值约30HU,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大的肿块内部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动脉期可见肿块自边缘开始呈现斑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密度高于肝实质,等同于同层面的腹主动脉密度,随着时间延长,对比剂向肿瘤内部扩散充填,密度逐渐下降。当与肝实质密度相等时,肿瘤与正常肝实质的分界模糊而整个瘤体显示不清,肿瘤“湮没”在肝实质内,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对比剂从肿瘤内排出后,肿瘤又恢复为低密度影,边界逐渐清楚。大的肿瘤内部裂隙状低密度区可能始终不强化,这主要与肿瘤内部的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有关。 (2)MRI检查;T1WI上肿瘤呈现均匀的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在多回波序列上,随回波时间的延长,肿瘤的信号也越来越高,在肝实质的低信号的背景下,犹如电灯泡随着功率的增大而亮度增强一样,即所谓的“灯泡”征。增强扫描时,肿瘤亦从边缘开始向内部逐渐强化,类似CT增强的表现。 (3)诊断要点①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②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在肿瘤内部表现为“快进慢出”;③MRI多同波检查具有典型的“灯泡”征。 3,肝脏腺瘤 (1)CT表现:肿瘤密度与正常肝实质接近或略低,边缘清晰,呈球形。病灶中心可因出血而里低密度,如为新鲜出血则呈现高密度;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富合血管,早期显示病灶均匀强化,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随后病灶密度下降。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延迟扫描转变为低密度,病灶内的出血区无明显强化。 (2)MRI表现:肿瘤信号不均匀,大多数肿瘤T1Wl上呈现高信号,T2WI上呈现等或高信号。在脂肪抑制或去相位扫描图像上。肿瘤与正常肝实质对比,表现为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组织强化时间较长。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扫描后,由于肿瘤细胞内含有Kupffer细胞,因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 (3)诊断要点①好发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②肝实质内单发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不均,常有肿瘤内部出血征象;③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明显。 4,胆管细胞癌 (1)CT检查:CT平扫显示轮廓欠清的低密度实质性病灶,病灶内可见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较平扫时清晰,病灶有不均匀性增强,但其增强程度明显低干正常肝实质,表现为一个由多结节组成的病灶,如果肿瘤接近肝门部。可见肿瘤远端的局部肝内胆管扩张。 (2)MRI检查;平扫显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影,T1Wl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组织为持续的高信号影,此时病灶边界相对清楚。 (3)诊断要点①边界不清的肿块;②常伴有肝内胆管扩张;③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均匀。 5,肝脏转移性肿瘤 (1)CT检查;平扫显示肝实质内多发小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影,少数可单发。肿块密度可表现为均匀或其内有低密度或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呈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肿瘤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平衡期肿块密度恢复为低密度。部分肝脏转移瘤可表现为中央无强化的坏死低密度区,边缘为强化的高密度区,外周环绕一低于肝实质密度的水肿带,即构成所谓的“牛眼征”。 (2)MRI检查:显示肝内多发或单发,边界清楚的结节病灶,T1WI上为略低信号。T2WI上呈现不均匀的略高信号。部分肿瘤的中央坏死部分呈现T2WI上高信号,周围肿瘤组织的信号低于中央部分,外周的水肿带表现为高信号环,这样构成所谓的“环靶征”或“晕征”。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显示不同程度的强化。 (3)诊断要点①多数有明确的原发恶性肿瘤史;②肝实质内多发病灶;③增强扫描时肿瘤表现出“牛眼征”、“环靶征”或“晕征”。 6,局灶性结节增生 (1)CT检查:平扫显示肿块密度均匀,略低或接近周围正常肝蛆织,中央瘴瘟组织呈现低密度。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呈均匀高密度强化,中央瘢痕区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强化程度持续时间较长。 (2)MRI检查:平扫显示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信号特点基本等同于肝实质的信号特点,可略有不同。中央瘢痕区可表现为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增强扫描的特点与CT的强化特点相似,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扫描后,局灶性结节增生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 (3)诊断要点①多为单发结节;②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等同于肝实质的强化特征。 7,肝脏肉瘤 (1)CT检查:肝脏肉瘤由于含有多种间叶组织,而显示肿瘤密度不均匀;尤其是含有脂肪组织,而显示为特殊的脂肪密度,边界相对清楚。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内部的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而脂肪组织显示更清晰。 (2)MRI检查:平扫显示肿瘤组织信号不均匀,含有脂肪组织时,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应用脂肪抑制序列,T1WI上脂肪信号可减低而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现不均匀性强化。 (3)诊断要点①肿块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②增强扫描不均匀。 8,肝脏囊腺瘤(癌) (1)CT检查:囊腺瘤平扫表现为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成分为主,可见壁结节和纤维分隔;囊腺癌表现为软组织成分为主,囊壁厚而不规则。增强扫描,囊腺瘤的囊壁强化不明显,但囊腺癌的囊壁强化明显。 (2)MRI检查:其表现基本等同于CT表现。 (3)诊断要点①囊性表现为主;②囊壁厚而不均;③增强扫描时囊壁强化。 9,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CT和MRI检查: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混杂密度或信号肿块,其内可见具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或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脂肪组织呈现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不均匀性强化。 (2)诊断要点①圆形肿块边界清楚;②特征性脂肪密度或信号;③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二)临床资料的分析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多数恶性肝脏肿瘤常常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而良性肿瘤的临床征象不明显,有的仅是在健康查体中发现。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是科学的诊断思路。 1,病史、药物史 既往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与肝脏恶性肿瘤,尤其是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有着密切关系。避孕药的长期使用对于肝脏腺瘤的诊断很有帮助。既往的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临床表现 多数肝脏的恶性肿瘤都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而良性肝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常不明显。例如,原发性肝癌可以表现为消瘦、乏力、纳差、肝区疼痛,腹胀、上腹部肿块,也可以表现出原有的基础病变,如肝硬化的表现,肝掌、蜘蛛痣、黄疸、腹水、脾肿大或门静脉高压的征象。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生长巨大时,可表现出腹胀、上腹部肿块等表现。肝脏腺瘤内部出血可遗成明显的急腹症。 3,生化检查 肝炎标志物的检查、肝功能的检查以及甲胎蛋白(AFP)的检查结果均与肝癌的诊断有密切的相关。同时这些检查结果也是了解肝脏有无基础病变最好的证据。 (三)其他影像学检查 肝脏肿瘤性(样)病变除CT和MRI检查外,其他影像学检查资料对其诊断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例如超声学检查就能够对大多数肝脏肿瘤做出正确的诊断;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DSA)能够明确了解肿癌的血供情况;放射性核素检查对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有着很好的帮助。 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主要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平扫有时鉴别困难,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在原发性肝癌内表现为
预防预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肝脏肿瘤与其他肿瘤一样,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对原发性肝癌而言,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主要病因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的过量摄入以及饮水污染有关;有研究者认为,胆管细胞癌与血吸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长期服用避孕药物与肝脏腺瘤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对于其他肝脏肿瘤而言,很多病因是多因素的,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病因。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rimary hepatoeellular carcinoma,HCC)病理上分三型;巨块型,肿块直径≥5cm,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弥漫型,全肝内球漫性分布着直径<LCM的小结节。直径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称为小肝癌。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为血供丰富的肿瘤,肿瘤内部存在着大量动一静脉畸形或动一静脉瘘。肝细胞癌容易侵犯门静脉和肝静脉引起血管内癌栓、肝动脉一门静脉瘘或肝内外血行转移;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淋巴转移可引起肝门及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旁等处腹腔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发生肺、骨骼、肾上腺和肾等远端转移。肝细胞癌的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p>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为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90%为单发,lO%多发。肿瘤直径从2mm至20cm不等,肿瘤外观呈紫红色,质软,可压陷。一般无包膜,切面呈囊状或筛状空隙,犹如海绵,故而得名。镜下显示肿瘤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管腔间隙被纤维组织和基质充填。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也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肿瘤内偶尔可见血栓,可见钙化。 (三)肝脏腺瘤 肝脏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A)又名肝细胞腺瘤,以区别于胆管细胞腺瘤。常为单发,圆球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几乎都有包膜。镜下显示肿瘤主要由正常肝细胞组成,但排列紊乱,丧失正常小叶结构,内含血管但无胆管。肿瘤主要由正常的肝动脉供血。肿瘤内常发生出血。本病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妇女,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关系密切。 (四)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起源于肝内一级、二级胆管或更大胆管的上皮细胞,如肿瘤起源于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内称为肝外胆管癌,此类肿瘤不在这里讨论。从大体标本上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无法鉴别,但胆管细胞癌常发生在无肝硬化的肝脏。镜下,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染色淡,内无胆汁滴;在癌细胞内、腺管内或间质中,常见黏液成分,有时可见钙化。 (五)肝脏转移性肿瘤 肝脏转移性肿瘤(metastaic tumors of the liver)主要是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门静脉、肝动脉及淋巴途径转移到肝脏,或直接侵犯之。胃、食管、小肠、结肠、直肠和胰腺的恶性肿瘤主要由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乳腺癌和肺癌主要由肝动脉途径转移到肝脏。转移癌的大小、数目和形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常见,也有时形成巨块的。转移瘤内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多数转移瘤为少血供的,一般肿瘤周围无假包膜。 (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crplagia,FNH)为肝脏少见的良性占位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FNH的实质部分主要由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等组成,但没有正常的肝小叶结构。以星状纤维瘢痕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分布的纤维组织为分隔,纤维分隔内同样含有血管和增生的胆管。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 (七)肝脏内瘤 肝脏肉瘤(hepatosarcoma)起源于肝脏间叶组织,为肝脏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有血管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多种成分混合的肉瘤。 (八)肝脏囊腺瘤(癌) 肝脏囊腺瘤(癌)分为良性的囊腺瘤(cystadenoroa)和恶性的囊腺癌(cystadenocarcinoma),二者都起源于胆管。肿瘤境界清楚,内含液体,有纤维组织形成的分隔,表现为多房性囊实性肿瘤。 (九)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leiomyolipoma)为肝脏少见良性肿瘤。肿瘤内含有血管、平滑肌和脂肪三种成分,但古量比例不尽相同,部分肿瘤以脂肪成分为主,此时从影像学的角度与肝脏脂肪瘤难以鉴别。肿瘤无包膜。 (二)发病机制 肝脏肿瘤的发病机制和其病因一样,同样无明确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