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瘀证
什么是肝血瘀证
?
没有一本中医诊断学提到肝血瘀证,有的文献提到肝病的血瘀证。少数人提到肝血瘀证。血液运行受阻,污秽之血积于肝内,形成痞块。痞块即肝脾肿大,质较硬,脾可能与脾无关,但与肝有关。肝纤维化是痞块形成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肝血瘀证的形成、发展导致死亡的本质。肝血瘀阻造成门脉系统压力上升,门静脉扩张。脾脏肿大。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途径,而肝硬化的基本表现为肝脾肿大,质较硬,属中医“积聚”的范...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症状诊断学及检体诊断学 唐智敏等肝血瘀证的临床表现:①肝区或两胁疼痛(隐痛或刺痛)不移。尤其是右胁。②肝脾肿大或缩小,质较硬或有压痛、叩击痛。③毛细血管扩张征如肝掌、蜘蛛痣。④脐周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⑤由于瘀血往往为污秽之血及离经之血,而导致各种出血,如经常鼻衄,齿衄。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⑦呕血、黑便、血性腹水。⑧肝痫面窖,肌肤甲锘。⑨脉涩或结代、无脉。⑩舌质紫暗或舌体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每项1分进行积分,大于3分则诊断为肝病血瘀证。 (二)影像诊断学 1,B超诊断学 普通B超测量24例肝血瘀证脾脏的长轴、短轴及最大厚度,计算其体积,为178-3181mm,平均值为1202mm。104例正常人为161,2mm。肝内门脉主干的管径明显增粗,为14~32mm,平均值为19,25mm。100例正常人为10,57mm。 经桃仁提取物静脉注射等综合浩疗3~12月,脾脏的体积均见明显缩小,为30-1767mm,平均缩小551mm。门脉主干的管径明显缩小。最明显的缩小7mm,平均缩小2,63mm。门脉主干的管径由19,25mm明显缩小为12,62mm。 2、彩超诊断学 唐智敏等的40例血瘀证中包括肝炎后肝硬化20例,慢性肝炎20例。非血瘀证20例均为慢性肝炎。彩超所见:①20例肝硬化血瘀证的门脉主干内径明显增加,其平均值为(14,5±1,5)ram,24例正常人为(12,l±2,1)mm,P<0,0l。20例慢性肝炎肝血瘀证门脉主干内径明显增加为(13,4±l,7)mm,P<0,05。肝硬化血瘀证的门脉主干内径明显大于慢性肝炎肝血瘀证。P<0,05。20例慢性肝炎非血瘀证门脉主干内径增加为(12,7±1,8)mm。②肝硬化血瘀证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为(13,87±2,93)mm/s,正常人为(19,93±3,14)mm∥s,P<0,0l。慢性肝炎肝血瘀证门肺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为(15,73±2,54)mm/s,P<0,01。肝硬化血瘀证的血流速度明显慢于慢性肝炎肝血瘀证,P<0,05。慢性肝炎非血瘀证血流速度减慢为(18,19±2,88)mm/s。慢性肝炎血瘀证血流速度明显慢于慢性肝炎非血瘀证,P<0,05。③肝硬化肝血瘀证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为(1169±238)ml/min,正常人为(795±185)ml/min,P<0,0l。慢性肝炎肝血瘀证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为(1023±179)ml/min,P<0,01。肝硬化血瘀证的门脉血流量明显大于慢性肝炎肝血瘀证。P<0,05。慢性肝炎非血瘀证门脉血流量增加为(892±123)ml/min。慢性肝炎血瘀证门脉血流量明显大于慢性肝炎非血瘀证,P<0,05。门脉主干内径明显增加、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及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可以作为肝血瘀证的诊断依据。上述肝硬化肝血瘀证与慢性肝炎非肝血瘀证资料比较,门脉血液动力学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l,说明慢性肝炎非肝血瘀证病情恶化,从而发展为肝硬化,即肝血瘀证加重的过程。慢性肝炎的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门脉主干内径无显著性差异,但门脉平均血流速度、门脉血流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 7例血瘀证的门脉主干内径为(13,2±1,6)mm,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15,09±2,15)mm/s,门脉血流量为(1089±103)ml/min。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个月后,复查上述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活血化瘀治疗使肝病血瘀证患者门脉平均血流速度加快,门脉血流量减少,分别为(18,85±2,73)mm/s、(945±1 24)ml/min,但对门脉内径无显著性影响为(13,5±1,5)mm。活血化瘀治疗对5例非血瘀证慢性肝病患者门脉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提示活血化瘀治疗对门脉血液动力学异常的改善作用仅适用于肝血瘀证。 慢性肝炎非血瘀证与健康对照组比较,3个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门脉主干内径增加为(12,7±1,8)mm,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慢为(18 19±2,88)mm/s,门脉血流量增加为(892±123)ml/min,提示有发展为中医肝血瘀证的可能,最后变为肝硬化,应该用彩超对患者的病进行监测。虽然活血化瘀治疗传统中医诊断的非血瘀证慢性肝病患者,门脉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此类患者是吾需要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值得中医临床学家认真地加以探讨。肝硬化肝血瘀证与慢性肝炎肝血瘀证的门脉血液动力学3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如果对慢性肝炎肝血瘀证进行积极的治疗,可能避免这些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 3,超声心动图诊断学 黄碧群等测定22例肝硬化肝血瘀证超声心动图的指标:①左房内径(LA)的平均值为(27,18±3,48)mm,正常人为(27,70±1,79)mm。②左室内径(LV)明显增加为(45,31±6,29)mm,正常人为(46,03±3,48)mm。③左室后壁厚度(LNEW)为(10,18±1,56)mm,正常人为(9,22±0,95)mm。④室间隔厚度(IVS)为(10,56±1,40)nl/ll,正常人为(9,18±0,98)mm。⑤主动脉内径(A0)为(27,68±3,61)mm,正常人为(27,48±2,56)mm。⑥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为(7,40±2,18)mm,正常人为(7,38±1,31)mm。⑦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D)为(32,04±5,70)mm,正常人为(30,45±4,67)mm。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为(46,18±6,70)mm,正常人为(46,55±4,67)mm。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为(10l,77±59,12)m1,正常人为(105,10±39,11)ml。⑩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为(35,68±20,33)ml,正常人为(33,65±16,46)ml。左室收缩排出平均速率(MSER)为(214,63±122,27)mL/s,正常人为(203,63±14l,09)ml/s。 (三)免疫诊断学 蒋傅梅发现慢性肝炎肝血瘀证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相对活跃,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上升。 (四)血液检验诊断学 1,血浆血栓素β2及6一酮前列环素诊断学 周泽泉等的28例肝血瘀证包括肝炎后肝硬化20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血吸虫性肝硬化3例。其血浆血栓素β2明显上升,其平均值为(170,81±55,12)ng/L,31例正常人为(41,51±16,08)ng/L,P<0,01。6一酮前列环素明显下降为(61,95±24,60)ng/L。正常人为(109,38±62,10)ng/L,P<0,01。T/K明显上升3,06±l,28,P<0,01。 2、血清蛋白诊断学 血清白蛋白(A)减少、球蛋白(G),特别是γ一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甚至例置。 (五)血液流变性诊断学 有的文献报告认为。全血黏度的变化无规律。有的认为。高血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增高。有人进一步分析,认为肝血瘀证合并肝阴(血)虚证时,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反之肝阴(血)虚证时,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增高。 黄惠舅等的20例肝血瘀证血液流变性的表现:①全血黏度(19,2S-1)明显下降,其平均值为29,34±17,13,正常人为35,02±8,13,P<0,0l。②全血黏度(192,00S-1)明显下降,为2,83±0,77,正常人为4,06±0,89,P<0 01。③血浆黏度下降,为1,74±0,14,正常人为1,8l±0,11。④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为(23,42±2,51)s,正常人为(17,79±1,16)s,P<0,01。⑤红细胞压积非常明显缩小,为(37±8)%,正常人为(47±4)%,P<0,01。⑥红细胞沉降率非常明显加快为(36,10±20,76)mm/h,正常人为(21,63±12,41)mm/h,P<0,01。 全血黏度(19,2S-1)明显下降、全血黏度(192,00S-1)明显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明 显延长,红细胞压积非常明显缩小,红细胞沉降率非常明显加快可以作为肝血瘀证的诊断 依据。 肝血瘀证与心气虚证比较,说明心气虚对肝血瘀的影响远远不如对心血瘀的影响。全 血黏度(19,2S-1)明显低于心气虚证患者,P<0,0l。全血黏度(192,00S-1)低于心气虚 证。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心气虚证患者,P<0,05。红细胞电泳时间略长于心气虚证。红细 胞压积小于心气虚证。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快于心气虚证患者。 肝血瘀证与20例肝血虚证比较,血液流变性的表现:肝血虚证的全血黏度(19,2S-1)高于肝血瘀证。全血黏度(192,00S-1)高于肝血瘀证。肝血虚证的血浆黏度高于肝血瘀证。肝血虚证的红细胞电泳时间短于肝血瘀证。肝血虚证的红细胞压积小于肝血瘀证。肝血虚证的红细胞沉降率低于肝血瘀证。血液流变性的表现有助于两证的鉴别。 (八)肝纤维化诊断学
预防预后:
虽然引起积聚的病因很多,但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积聚均有肝血瘀阻这一共同的致病机理。外感疫毒,侵入肝脏,扰乱气机,气滞血瘀,血无所主,血不养肝而致血瘀,发展为肝硬化。此外毒邪为有机之邪,可直接阻滞血液的运行,致瘀血于肝,现代医学所提及的肝炎病毒,相当于“疫毒”。情志所伤,劳倦可扰乱气机,或耗伤正气,导致气滞。然而肝疏导全身之气,为“藏血”之脏,故先瘀血于肝。肝炎病人精神或体力劳累常加重病情,相当于上述病因。馈食不节,伤脾胃,扰乱肝主疏泄的功能,久之则瘀血于肝,如长期酗酒、接触损肝药物等则属于此类。此外,血吸虫病亦相当于虫阻脉道,致血瘀于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