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
什么是肝损伤?
肝作为人体的重要解毒器官的肝脏,许多物质可通过胃肠道门静脉或体循环进入肝脏进行转化,因此肝脏容易受到毒性物质损害。肝损伤在人群中普遍易感,潜伏期短,病变的过程与感染的剂量直接相关,可引起肝脏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脂肪变形、肝硬化和肝癌。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肝损伤常缺乏症状,一般通过检查转氨酶,发现异常才确诊的。长期肝损伤可表现为目前所知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其中急性肝损伤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O%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 急性若为肝细胞型,可表现为肝炎型,在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严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亦可表现为脂肪肝型,临床特点为脂肪肝、氮质血症和胰腺炎。还可表现为肝内胆淤型药物性肝炎,包括单纯淤胆型,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常无前驱症状,发病时无发热、皮痛或嗜酸粒细胞增多。 慢性可以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表现,主要为门脉高压的表现。如出现腹水、肝脏肿大、腹部膨隆及黄疸等。
疾病检查:
生化检查ALT(谷丙转氨酶)及AST(谷草转氨酶)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谷草转氨酶正常值是4-40U/L(单位每升)。如果转氨酶(ALT)血清值超过正常上限2-3倍,并持续两周以上,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的可能,但须排除嗜酒、化学药物中毒等对肝脏的损害;接触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某些重金属、砒霜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及生理状态下,如过度劳累、剧烈活动(乳酸在体内大量生成、积聚,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致使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转氨酶升高)月经期时等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性升高。
疾病治疗:
各种保肝降酶药物种类繁多,而真正有效的保肝降酶药物却为数不多,在治疗过程中千万不可滥用,必须真正找到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针对这个原因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患者在治疗和用药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选择正确、有效的保肝降酶药物。一般有五味子丙素、甘草酸、齐墩果酸、水飞蓟素等化学成分的药物。 第二,疗程一定要保证。当降酶药物使谷草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应逐渐减少降酶药物的用量,切忌突然停药。使用降酶药物的疗程应在1年以上,即便是肝功复常也要维持在最低水平的巩固治疗。 第三,在保肝降酶的同时,必须针对病因采取“治本”的措施。
预防预后:
多种药物可以引起肝损伤,如抗肿瘤的化疗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免疫抑制剂、降糖降脂药、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药等。最近研究显示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6%,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一些“保健品”及减肥药也经常引起肝损伤。 许多肝部疾病也会导致肝损伤,如肝炎,肝癌,肝硬化,脂肪肝等肝病的早期,常常表现为肝损伤。某些胆道疾病、心脏病时的心力衰竭,发热等等病症,均可引起一时性肝损伤。 大自然和人类工业生产过程中均存在一些对肝脏有毒性的物质,称为"亲肝毒物",这些毒物根据毒性的强弱,亲肝毒物可分为三类:①剧毒类:包括磷、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奈、丙烯醛等。②高毒类:砷、汞、锑、苯胺、氯仿、呻化氢、二甲基甲酰胺等。③低毒类二硝基酚、乙醛、有机磷、丙烯晴、铅等。一些亲肝毒物与其他非毒性化学物质结合,可增加毒性,如脂肪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能增强卤代烃类(四氯化碳、氯仿等)的毒性。 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