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病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简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这里是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以腹泻及相应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高、流行面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因病原体而异:—般2小时~10天。副溶血弧菌为2~48小时,沙门氏菌为7~72小时,弯曲菌3~5天,致病性大肠杆菌2~5天,产毒性大肠杆菌12小时~7天,耶氏菌长达10天左右。轮状病毒则为1~2天。 细菌性腹泻起病急骤,除腹泻外,常伴腹痛,有些病人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每日数次、十几次到数十次。大便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大便有腥臭味;产毒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弧菌、弯曲菌腹泻多为水样便;沙门氏菌腹泻可为水样粘液样便;副溶血弧菌腹泻多为黄水样;重者呈洗肉水样或血水样。腹痛一般为阵发性隐痛,产毒大肠杆菌和某些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可没有腹痛。副溶血性弧菌可引起上腹部绞痛。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病人可有发热。重症腹泻病人可因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甚至死亡。 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病,发病急,腹泻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常为水样便,伴有不同程度脱水症状。重者发生呕吐、发热。病程一般5~8天。少数病例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最后确定诊断须做粪便培养或特异性实验检查。 1.流行病学资料: —年四季均可发病,—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有些病原体可在医院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生暴发或流行。 2. 临床表现: (1)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黏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2)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3.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也可仅有少量或无细胞。 (2)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2和3中的(1),1可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3中的(2)。
疾病治疗:
预防: 1.卫生健康教育:采用电视、报纸、电台、广播、黑板报、传单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防治知识。通过宣传教育,改变有卫生习惯,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等。 2.搞好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处理:注意保护水源,防止粪便污染,加强对自来水和集中式供水的监督、监测。对饮食业、食品加工业和饮食摊点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对城乡粪便、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卫生检测。在农村建设不渗不漏的厕所。 3.加强医院隔离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发现腹泻病人应隔离治疗,病人排泄物应随时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坚持洗手,注意自身防护。保持室内被服清洁。同时要避免滥用抗生素,预防耐药菌株的形成。 治疗: 各种病原引起的腹泻病,其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一般可在家庭治疗,继续进食,补充液体(包括家庭常用液体食物和使用口服补盐液)。有脱水的病人或3天后症状仍不见好转,不能进食、饮水,出现发热时应到医院就诊。液体补充方法与霍乱相同。—般不使用抗生素,不用止泻药物治疗。 口服补液盐水的配制为: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柠檬酸钠2.9克或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每包兑水1升。
预防预后:
感染性腹泻病病因概要: 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病原学,腹泻病的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经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对耶氏菌的敏感性高于成人。 感染性腹泻病详细解析: 病原学: 腹泻病的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三大类,前两类是国内最常见的致腹泻病的病原体。 1.细菌:常见的为非01群霍乱弧菌、河弧菌、拟态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气单胞菌属、类志贺毗邻单胞菌等。沙门氏菌属中常见的有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汤卜逊等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中主要是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近年发现黏附性和出血性大肠杆菌与腹泻病也有关。其他,如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腊样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等均可致腹泻。 上述致腹泻病的病原菌的致病力不同,有的产生肠毒素,如产毒性大肠杆菌、非O1群霍乱弧菌、拟态弧菌等:有些虽不产生肠毒素,但有侵袭力,如侵袭性大肠杆菌;有的细菌,如耶氏菌、弯曲菌、沙门氏菌等既能产生肠毒素,又具有侵袭力。 致腹泻病原菌在自然界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常规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均敏感。 2.病毒:轮状病毒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本病毒以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56℃1小时、乙醚和pH值3~10的环境均不能破坏其形态,-20℃中可保存9年。有些蛋白酶可破坏其形态,pH值3以下可灭活,其他能引起腹泻病的还有诺瓦克病毒、成人轮状病毒、小圆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 流行病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完全统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4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病。我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感染本病,因此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1.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典型病人因腹泻排出多量病原体,传染性强;非典型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因症状轻,或无症状,不易发现,是重要的传染源。沙门氏菌属中还可使猪、生、羊、狗、猫、鼠等哺乳动物及鸡、鹅等家禽感染,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水、食物、手和其他日常生活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但也有人报告,诺瓦克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上述病原体普遍易感。婴儿,特别是早产儿,对致病大肠杆菌最易感。幼儿对轮状病毒易感,儿童和青少年对耶氏菌的敏感性高于成人。感染轮状病毒后,-般不再受同型病毒攻击,但无型间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当水或食物被严重污染时,可引起流行或暴发,通常以散发形式出现。 (2)地区分布:分布广泛,发展中国家尤以细菌性腹泻病高发。发达国家居民食用肉、奶、蛋类食品较多,腹泻常为沙门氏菌、耶氏菌感染;1996年5~6月,日本有36个都道府发现了由0157型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腹泻流行;发展中国家则以弧菌、病原性大肠菌、弯曲菌感染多见。副溶血弧菌多见于沿海或沿河食用水产品较多的地区。一般在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卫生设施不健全的农村发病率高。 (3)季节分布:全年都可发病,但有夏秋季发病高峰。但轮状病腹泻一般冬春季发病多,夏季较少。 (4)人群分布:发病无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主要侵袭6月龄至3岁婴幼儿;成人轮状病毒腹泻病则以青壮年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