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什么是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在许多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红细胞被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可以成为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 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其红细胞破坏方式可以有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在某些情况下,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常在不同程度上合并存在。感染所致溶血的原因有多种,与病原体直接侵袭、一些病原体释放溶血毒素或产生抗红细胞抗体等有关。感染过程中脾的肿大也加速了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和其他细胞成分的清除。严重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常见为急性发病,表现发热、寒战、乏力、重时可能出现休克、少尿、无尿、苍白及黄疸等症状,部分病例表现为隐匿性,经数周数月症状渐恢复,溶血性贫血仅为其临床表现之一或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
疾病检查:
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依据 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主要根据有感染性疾病史,通过病原体的分离、培养或免疫学的方法确定病原体是诊断的关键。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 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在原发的感染得到控制后,溶血应迅速消退,如不消退,应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有误。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患者当发生感染或用药时,都可使原有的溶血性贫血加重,但这几种遗传性疾病均有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温反应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常有发热,其临床表现与感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也很相似。但抗人球蛋白试验可将两者加以鉴别。
预防预后:
感染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原体有: ①寄生虫,如疟疾、利什曼原虫、巴贝虫、弓形虫、锥形虫等; ②细菌,如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杆状巴尔通体、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太肠埃希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结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等; ③病毒,如肝炎病毒、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④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