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性食管炎
什么是腐蚀性食管炎?
腐蚀性食管炎为摄入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管损伤,早期发生管壁组织水肿、溃疡、坏死甚至穿孔,晚期可形成狭窄。致病的化学物质品种繁多,一般可归为碱和酸两大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腐蚀性食管炎病人常表现胸腔剧痛、失色、呼吸困难和喘鸣,早期出现吞咽困难或吞咽痛,如发生剧烈胸痛、皮下气肿、感染症状或休克,提示食管穿孔;出现上腹痛,呕血表明胃可能被波及;剧烈腹痛可能因胃穿孔所致,诊断时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急腹症相鉴别。若化学品灼伤管壁深度逾黏膜后,在发病后数周因胶原形成、管壁纤维化、瘢痕收缩导致管腔狭窄;起病后4~6周时吞咽困难更趋明显。
疾病检查:
腐蚀性食管炎的诊断检查: 应嘱腐蚀性食管炎患者家属将盛有可疑化学品的容器给接诊医师过目,有助于了解化学品的性质、成分、估计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急性期不宜做X线检查,后期出现吞咽困难时可行食管造影:20%~40%腐蚀性食管炎患者并发食管狭窄。内镜检查是估计食管损伤范围及严重程度的最准确、可靠的方法,应争取在发病后24h内进行,但应在直视下进镜,少注气,在完全许可下检查至十二指肠,如见黏膜有明显黑色,棕色或灰色溃疡,且管腔又不明显,则不要勉强通过,避免翻转镜身。根据内镜所见,可对腐蚀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段,以估计近期和远期预后。 上述0级、1级和2a级黏膜可完全无痂愈合,炎症消散后不留任何后遗症。一般在发病后3~6周重复1次内镜检查。2b级和3级幸存的患者中,约3/4因管壁很快形成肉芽组织,纤维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在3周内即有胶原纤维形成,收缩后引起食管狭窄:6周内重新生成上皮,长出致密纤维膜,导致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完全阻塞或形成瘘管。3级损伤常为穿孔性,内镜下难以估计其深度,管壁发黑提示组织坏疽,即将穿孔。重度腐蚀性食管炎患者也应在6周时复查内镜。药物所致食管炎在内镜下偶见特征的不连续的黏膜溃疡,有时位于相对管壁上,形成“对吻”溃疡。
预防预后:
腐蚀性食管炎的病因: 腐蚀性食管炎一般可归为碱和酸两大类。小儿的腐蚀性食管炎可能由意外误服清洁剂引起,这些制品中含有氢氧化钠(钾)、碳酸钠(钾)、高锰酸钾等。成人的腐蚀性食管炎往往因吞服强酸或强碱作为自杀手段所致。此外,有许多药物可引起食管损伤,常见的药物有四环素及其衍生物、抗胆碱能药溴化依米波宁、氯化钾、奎尼丁、NSAID等,其他还有硫酸亚铁、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茶碱类、卡托普利和维生素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