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块
什么是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肿块主要有血肿、肿瘤、其他原因引起的肿块。腹膜后血肿根据病因可分为创伤性、自发性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在诊断方面,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对判断肿瘤的实质性或囊性方面有独到之处,但对肿瘤定位略显不足,对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往往不能作出明确的结论;CT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对定位及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较高,但其也不能准确判断邻近脏器受累程度;MRI能多层次、多方位显示肿瘤的位置及太小,并能清楚的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诊断价值MRI>CT>B超。此外,X线造影、内镜检查也对诊断起到一定的帮助。 1)创伤性腹膜后血肿:可因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最常见原因是骨盆及脊柱骨折,此外腹膜后脏器如肾、膀胱、胰腺等破裂和大血管损伤。患者多有外伤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部分患者有腹张和腰背痛,失血性休克。血肿渗入腹膜腔者可引起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出现以下情形要考虑腹膜后血肿可能:下明原因的失血性休克、骨盆或脊柱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肉眼血尿等。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腹腔穿刺,B超、CT检查。 2)自发性腹膜后血肿: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有文献报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后腹膜血肿为首发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3)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后血肿:腹膜后巨大血肿较为罕见,多因外伤引起。有文献报道,附件切除术残端包埋不妥,输卵管残端形成瘘管,致孕卵着床在输卵管残端部位,血液沿残留输卵管系膜向腹膜后浸润。 4)腹膜后脂肪瘤:该病临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当肿瘤增大时,出现压迫症状后才被发现。CT、MRI的密度及信号强度特点分析可显示呈均匀脂肪的特点。辅助检查主要有B超、CT,要往意与脂肪肉瘤的鉴别,诊断依靠病理检查。5)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早期常无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比较困难。当肿瘤增大后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则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如压迫神经常出现局部酸胀、麻木等症状。查体肿瘤呈卵圆形、结节状。辅助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I。 6)腹膜后畸胎瘤:该病多为良性,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儿,多见于骶尾部,纵隔、腹膜后、性腺部位。早期无临床症状。腹部X线片、CT检查可发现类似骨骼或牙齿的钙化影。 7)腹膜后脂肪肉瘤:为软组织脂肪最常见的疾病,早期可无症状,肿块增大时可出现腹胀、腹痛、发热及器官压迫症状,肾及输尿管受压,可引起肾盂积水、肾盂肾炎;胃肠道受压时产生各种消化道症状。查体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质中偏硬、表面平滑的不规则包块。活动度极小,无压痛。辅助检查主要有B超、CT、MRI、经皮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8)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该病很少见,因腹膜后组织疏松及腹腔的高度适应性,肿瘤可以隐蔽生长到相当大而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神经鞘瘤常伴出血、坏死、囊性变.可浸润周围组织器官。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易侵犯周围组织。有文献报道巨大恶性神经鞘瘤可与胃多处穿孔,形成内瘘,致囊内积血涌入胃肠道,表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而胃液及气体进入瘤体,加重了肿瘤组织的液化坏死、出血、感染,使病情加重。影像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不高,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活检。 9)腹膜后横纹肌肉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部位为头部、颈部、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后。主要症状是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瘤压迫周围神经和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引起疼痛、压迫症状和感觉障碍。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典型的放射学特征。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
预防预后: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排除腹膜后实质性脏器肿瘤和转移性肿瘤,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由于其部位深在,比邻关系复杂,在诊断上多有困难。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国外报道其中80%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主要有腹膜后脂肪瘤、腹膜后平滑肌瘤、腹膜后神经鞘瘤、腹膜后嗜铬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主要有腹膜后脂肪肉瘤、后腹膜恶性神经鞘瘤、后腹膜恶性畸胎瘤、后腹膜恶性淋巴瘤、后腹膜横纹肌肉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