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什么是风温?
冬春两季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脉浮数等症状为特征的外感热病。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症状 发病较急,初起必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肺卫见证。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病程中常出现邪热壅肺、气急痰鸣之证。除此之外病人可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等特点。
疾病检查:
肺胃阴伤型: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内闭外脱型: 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邪袭肺卫型: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脉浮数。 邪热壅肺型: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热陷心包型: 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语涩。舌质鲜绛,无苔或少苔干黄,脉细数。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型: 日晡潮热,咳喘不宁,痰涎壅滞,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风温病应与春温、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麻疹、肺痈等疾病相鉴别:
疾病治疗:
1.邪在肺卫证 治法:宣肺透表。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银翘散。药用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2)加减:央湿者,加藿香、郁金;津伤渴甚者,加天花粉;热毒较甚,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肺气不利,咳甚,加杏仁。 (3)临证参考:本方以辛凉为主,而稍佐辛温之品,以增强疏表散邪之力,用于风热客表,邪势较盛而表气郁闭较甚,临床见发热恶寒,无汗者较为合适。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鱼腥草。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泻肺热。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其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在解表发汗;石膏得麻黄,则其功长于清泻肺热。二药的用量,通常石膏多于麻黄5~10倍,并可根据肺气郁滞及邪热之轻重程度,调节石膏与麻黄的药量比例。方中配合杏仁降肺气,以助麻黄止咳平喘;鱼腥草清热化痰;甘草生津止咳,调和诸药。 (2)加减:如热毒炽盛者,可加银花、连翘、黄芩、知母等以助清肺解毒化痰之力;如胸部疼痛较甚者,可加桃仁、郁金、瓜蒌、丝瓜络等以活络止痛;痰多而喘急显著者可加葶苈子、苏于等以降气平喘;痰中带血札或咯血者加茜草炭、白茅根、侧柏炭、仙鹤草、焦栀子等以凉血止血。 (3)临证参考:符咯吐腥臭浓痰。可用苇茎汤加《伤寒论》桔梗汤,桔梗不但止咳,更有祛痰排脓之功,配合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3.热陷心包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营汤加减。药用水牛角、玄参、生地、竹叶、丹皮、麦冬、银花、连翘、黄连。 方中水牛角苦咸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热伤营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君臣相配,成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扶正兼顾。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泻,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上述五味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2)加减:若气分热盛而营分热轻者,宜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解毒药,相对减少水牛角、生地、玄参的用量;若高热烦躁抽搐者,可加羚羊角、钩藤、地龙;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1丸冲服,每日2次。 (3)临证参考:本证病情严重,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临床上中药常选用注射剂,如清丌灵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口1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者均是安宫牛黄丸为基础而改进的新剂型,使用较方便,奏效亦快。 4.阴竭阳脱证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阴竭者.生脉散加昧,药用人参、麦冬、五昧子。或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针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阳脱者,参附汤加味,药用人参、附子,或参附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2~3次。 牛脉散中人参补益气阴,麦冬与五昧子酸甘化阴,守阴留阳,气阴内守则汗不外脱。全方益气敛阴固脱之功,适用于气阴外脱之证;参附汤中以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具有回阳、益气、网脱的功效,适用于阳气暴脱之征。 (2)加减:若汗出淋漓不止者,可加龙骨、牡蛎以止汗固脱。 (3)临证参考:本证偏于气阴外脱者。以生脉散为主;偏于阳气暴脱者,以参附汤为主。但在临床上二者常合并使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抗厥脱的中成药注射液可以酌情选用。 5.气阴两伤,余热未尽证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沙麦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桑白皮、竹叶、芦根、枇杷叶、百部、紫冤、浙贝母。 方中沙参、麦冬、五味子滋阴润燥,桑白皮、竹叶、芦根清热透邪,杷叶、百部、紫菀、浙贝母宣肺止咳,化痰理气。 (2)加减:如肺经热邪尚盛者,可加知母、地骨皮等;胃阴伤明显者,加石斛、玉竹、天冬;咳重者加杏仁、川贝母;纳呆者加炒谷麦芽、神曲等。 (3)临证参考:肺胃阴伤严重者,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本证还可以配合饮食疗法,加进食雪梨汁、荸荠汁、石斛茶等,常有较好效果。同时应该注意避免进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预防预后:
本病是因机体正气不足,营不内守,卫不御外,抗病能力低下,暴感风热之邪而发。 1、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 2、西医学认为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