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瘙痒
什么是风瘙痒?
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本病又称之为风痒、痒风、血风疮、谷道痒、阴痒等。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其特点是: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泛发全身。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瘙痒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主要症状为阵发性瘙痒,白天轻,夜间重.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响食欲。每因饮酒、情绪变化、受热、搔抓、摩擦后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性皮损。由于连续反复搔抓,而引起抓痕、表皮剥脱和血痂,日久皮肤可出现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以及湿疹样变。
疾病检查:
【诊断】 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人,多发于冬季,也有少数发于夏季。 老年患者多伴有皮肤干燥,与气候变化、洗浴不当、衣物刺激以及糖尿病、消化功能障碍等有关;青壮年患者多与精神紧张、摄入刺激性食物有关。 【鉴别诊断】 1.疥疮 好发于皮肤皱褶处,皮疹以丘疹、疱疹、结节、隧道为主,白天基本不痒,而夜间奇痒。 2.虱病 可全身瘙痒,并可找到虱或虱卵,有传染性。
疾病治疗:
寻找引起瘙痒的原因并加以去除。 1.内治 (1)风热血热证 证候: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甚者,加丹皮、浮萍;风盛者,加全蝎、防风;夜间痒甚者加牡蛎、珍珠母。 (2)湿热蕴结证 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3)血虚肝旺证 证候: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痂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体虚年老者,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以止痒;皮肤肥厚脱屑者。加阿胶、丹参以养血活血。 2.外治 皮损有湿疹样变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4—5次;苔藓样变者,用黄柏霜外涂,每天3次;皮肤干燥瘙痒者,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如苦参、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矿泉浴等;外用各种润肤膏外搽。 3.其它疗法 用抗组胺药及镇静类药物。
预防预后:
本病多因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外邪侵袭,致血热生风而痒;或因病久、年老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痒;或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日久化热生风,郁于肌肤而发;或由情志内伤,五志化火,血热内蕴,化热动风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