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异常
什么是反射异常?
反射(reflexes)最简单最基本的神经活动,使机体对刺激所引起的非自主反应。反射活动的基础结构为反射弧。检查反射时,一定要比较两侧同一的反射。一定程度的对称性减弱和增强,未必都是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如神经症患者往往表现两侧腱反射比较活跃。反射的不对称性才是提示神经系统某一侧或某一部位病变的有力证据。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反射异常的形式 反射活跃程度的标记符号,通用的是:反射消失:0;反射减弱:+;反射异常:++;反射活跃:+++;反射亢进:++++。
疾病检查: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关于腱反射消失的判断:如果检查时发现腱反射不能引出,此时不要马上下腱反射捎失的结论,应当反复多次的进行检查,并应变换体位再行检查,及用加强法检查;当用这些方检查仍不能引出时则可以判定为腱反射消失。 关于腱反射减弱的判断:判断腱反射减低比判断腱反射丧失困难,尤其是判断腱反射减低的程度更为困难。当疑有腱反射减弱时必须进行两侧比较,并参考下述情况进行确定: 两侧对比时发现一侧腱反射明显减低,而且程度相差悬殊,则可视为该侧腱反射碱低。如果两侧腱反射都减低,而且程度近似,这时确定是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就比较困难。可以根据腱反射减低极为明显,进行连续叩击又很容易出现反射的疲劳现象,即叩击反射时反射强度越来越弱,有这些现象可以认为是病理性的,则确定为腱反射减弱。如果反射的疲劳现象不太容易出现时。此时判断减低是否为病理性的就极为困难,甚至于不太可能立即作出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检查者对正常腱反射的强度的了解、临床经验可以作出一定的估计。 (一)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径路的任何部位(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前角)损伤均可引起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常见于周围神经、神经根病变。肌肉本身疾病或神经肉接头处的病变,如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瘫痪或重症肌无力时也可出现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中,亦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髓反射弧的中断和锥体束病变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先,故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腹壁反射除了脊髓节段性的反射弧以外,还有冲动通过脊髓至大脑皮质(可能达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后再下传(经锥体束)至前角细胞的反射弧,所以锥体束受损后产生皮肤反射消失与腱反射增强。脊髓反射孤的中断亦可出现皮肤反射消失,昏迷、熟睡、麻醉、1岁内婴儿也可丧失。正常的提睾反射两侧可以不相等。 深反射增强 深反射的增强是因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所引起,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特征之一,是由于它们对脊髓反射弧失去正常的制约作用而出现的释放症状,表现腱反射特别亢进。 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的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破伤风,手足搐搦症、番术鳖碱中毒等患者也可出现对称性的腱反射不同程度增高。阵挛是腱反射高度增强的一种表现,在锥体束受损时出现,由于肌腱受到牵忡面发生的有节律的肌肉收缩,常见的是踝(足)阵挛和髌阵挛。有时在神经症中,可出现所谓官能性阵挛,这和器质性阵挛的不同点为阵挛次数少,不持久,而且是对称性的。 (一)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的判断 腱反射活跃是指比正常的腱反射强度增大,但一般反射域并不扩大仍限局于该反射的诱发范围内。腱反射亢进是指除了反射强度增大之外还伴有反射野的扩大,腱反射活跃尚属于生理范畴.腱反射亢进则属于病理范畴。腱反射亢进无固定的判断标准。一般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辨别; 1.两侧对比 当一侧腱反射较对侧增强时。同时伴有反射域的扩大,则可以认为此侧腱反射亢进。但是当一侧腱反射稍弱而另一侧又稍强时,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就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神经系统其他征候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例如有无肌张力增高与颅神经麻痹等等。两侧腱反射都增强决定腱反射是否亢进也困难,则需用下述方法来判断。 2.有无多动性反射一阵挛 当引腱反射时产生一连申的肌肉节律性收缩,即当一叩击肌腱时引起的反射性肌肉收缩不是一次性收缩,而是连续性肌肉收缩,将这种现象呻阼多动性反射,也叫作阵挛。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判定为腱反射亢进。阵挛是腱反射极度亢进的一种现象。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意味着腱反射的亢进。最常见的是踝阵挛。踝阵挛的检查是将患者足急速背屈。检查者用手抵住并固定于此位置不动,可见足呈节律性往返性收缩。如果检查者用第l、2指把持患者髌骨并将髌骨快速向下方推移而固定不动,此时可出现髌骨呈连续性收缩叫作髌阵挛,检查者将患者腕关节强力背屈并固定不动.出现腕关节节律性收缩叫作腕阵挛。腕阵挛不如踝阵挛与膑阵挛多见。应特别指出。癔病患者也可以出现“阵挛”,例如踝阵挛。这种“阵挛”收缩的节律不整,正在“阵挛”的当时强力屈曲拇趾时如果属于病理性阵挛,则阵挛现象立即终止;如果阵挛现象持续存在则为功能性,或叫作“假性阵挛”。 腱反射亢进伴有多动性反射(阵挛)时,容易判断为腱反射亢进,有病理意义。但有时仅仅腱反射增强与生理性反射活跃不易区别。一般病理性的反射增强其特点是振幅大、收缩速度快。收缩速度快是重要的因素。与小脑病变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也出现振幅大,而收缩速度慢有所区别。 3.是否出现非生理性反射 除了正常的生理反射之外还伴有正常不易出现的非生理性反射,对判断腱反射亢进有所帮助。例如出现了头后仰反射、指屈曲反射、足趾屈曲反射等(例如Haffmann、Rossolimo、Mendel—Beehlerew氏征皆为指(趾)屈曲反射)。指屈曲反射并非正常绝无,但如仅在一侧出现时则有意义。结合腱反射亢进提示该侧可能有锥体束的损害。如双侧皆出现则意义不大,必须全面分析才能确定是否属于病理性。 深反射亢进的病因为脑部病变与脊髓病所致。 (二)腱反射亢进的临床表现形式 常常根据腱反射亢进的具体形式作为定位的依据。 1.一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 一侧上下肢的腱反射亢进多数情况说明同侧高颈髓的病变或对侧脑部病变。如果考虑为对侧脑部病变时除了有一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外,尚伴有偏瘫侧的颅神经麻痹。 2.两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 见于高颈髓的病变。如果上肢腱反射一部分亢进另一部分减低甚至消失,而下肢腱反射亢进时,则病变可能在颈膨大部。四肢腱反射都亢进尚伴有颅神经麻痹,则病变位于脑部。 3.一侧上肢腱反射亢进 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对侧大脑皮质支配上肢运动中枢的病变,出现一侧上肢腱反射亢进;二为同侧第四颈髓以上的锥体束病变(同时下肢腱反射也亢进);三可能为下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性病变,例如颈神经根炎早期同侧上肢也出现腱反射亢进。 4.一侧下肢的腱反射亢进 见于对侧大脑皮质支配下肢运动中枢的病变,或脊髓腰膨大以上至颈膨大以下的同侧锥体束病变。脊髓病变较脑部病变多见。 5.两下腹腱反射亢进 多系在腰膨大以上颈膨大以下两侧锥体束的病变,或双侧大脑傍中央小叶的病变(如矢状窦旁脑膜瘤)。由于引起两侧锥体束损害,出现两下肢腱反射亢进。 反射倒错 反射倒错是指反射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在本来应当出现的肌肉,而是在拮抗肌或附近的肌肉上出现收缩。因而出现特殊的反射表现叫做倒错反射。例如当检查肱三头肌腱反射时不出现伸肘,相反却可见肘关节屈曲.这是由于肱三头肌腱反射消失而诱发出肱二头肌腱反射,这种倒错反射必须在肱三头肌腱反射消失的前提下才出现。反射例错的产生机理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检查反射时,在叩击处的刺激传入脊髓前角而发生扩散,同时引起拮抗肌的收缩(主动肌麻痹收缩力变小)。另一种意见认为叩击肌腱使之产生牵张反射,这种牵张反射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时受到影响,由于主动肌的麻痹故拮抗肌收缩。实质上两种意见无本质区别。 1.桡骨膜反射倒错 肘关节半屈半伸位,前臂轻度旋前时,叩击桡骨茎突上2厘米处,正常人由于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的收缩,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当桡骨膜反射出现倒错现象时,前臂屈曲不明显,但手指屈曲明显。桡骨骨膜反射倒错见于反射中枢C5、6的病变。 2.肱二头肌腱反射倒错 诱发肱二头肌腱反射时却出现肱三头肌腱反射,见于反射中枢C5、6的病变。 3.肱三头肌腱反射倒错 诱发肱三头肌腱反射时出现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倒错的出现必须是脓三头肌腱反射减低或丧失,而肱二头肌腱反射又完好的情况下才可以见到。见于反射中枢C7、8的病变。 4.尺骨骨膜反射倒错 叩击尺骨骨膜时,正常可见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当此反射中枢C7、8病变时,可见前臂屈曲,反射中枢C7、8损害而C5、6健全为必要条件。 5.膝腱反射倒错 叩击股四头肌腱时。小腿不但不伸直,反而出现屈曲。坐位足悬垂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容易发现。见于反射中枢L2、3、4的病变。出现此反射的必要条件是股二头肌、半膜肌群等小腿屈肌的脊髓反射中枢L4至S3健全,而L2、3、4病损。 6.跟腱反射倒错 叩击跟腱产生足背屈,见于反射中枢S1、2病变。 7.假性反射倒错 由于叩诊部位错误而出现。例如诱发肱三头肌腱反射时本来应叩击尺骨鹰嘴稍上方,而却在肘关节附近叩击,因而出现并非原来的反射,此种现象叫假性反射例错。
预防预后:
反射可分为两大类: 一、生理反射 是正常人应具有的反射,包括浅反射和深反射。 (一)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es) 是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的肌肉快速反应。浅反射弧比较复杂,除脊髓节段性的反射弧外,还有冲动到大脑皮层(中央前、后回),然后随锥体束下降至脊髓前角细胞。因此。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均出现浅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二)深反射(deep reflexes) 是刺激肌腱、骨膜和骨节内的本体感受所引起的肌肉收缩,亦称腱反射、肌肉牵张反射或本体反应。反射弧仅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二、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所以在婴儿出生后到二岁左右尚可引出这些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原始反射受到抑制。所以在正常人不应引出这些反射。当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病损时,失去了对此类反射的抑制作用,原始的反应形式又复出现,即称为病理反射。例如Babinski氏征,在婴儿时尚可存在,2岁以后逐渐消失。转变成正常的足跖反射。此后当出现中枢性瘫痪对,生理性足跖反射消失而Bahnski氏征出现。病理反射可分别发生在伸肌组和屈肌组。发生于伸肌组的病理反射是当机体受刺激时,伸肌发生异常反应,称为伸肌组病理反射,以Babinski氏征为代表,是锥体束损害的确切指征,常于下肢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同时存在。而屈肌组的病理反射是屈肌发生异常反应,以Hoffmann氏征为代表。屈肌组病理反射的出现,可能并非由于锥体束受损,而主要见于皮质广泛损害及锥体外结构受侵犯(如额叶皮质第6域及其下行传导路)。在某些健康人中,特别是腱反射比较活跃的人或兴奋占优势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可于两侧引出屈肌组病理反射。可以认为这是生理性牵张反射的亢进现象。因此,只有在伴随其他锥体束体征或仅一侧屈肌组病理反射阳性时才有意义。 1.巴彬斯基反射 巴彬斯基反射是最重要的病理反射,是锥体束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亦称病理性跖反射或姆趾背屈征。正常的跖反射是足趾跖屈。当锥体束受损后,同样的刺激足底外侧,而引起的是姆趾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地散开。 临床上尚有许多检查足部病理反射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姆趾背屈或其余诸趾跖屈的反应,所不同的只是刺激的部位和性质。 2.霍夫曼(Hoffmann)征 用左手托住患者的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的指甲。如患者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为上肢的锥体束病理征。但少数反射活跃的正常人亦可出现两侧霍夫曼征,故临诊对应结合其他体征考虑其价值。 3.脊髓自动反射 又名缩回反射、保卫反射或防御反射,是由于脊髓完全的横贯性损害与大脑脱离关系而引起。表现为刺激下肢任何部位时两侧下肢立即缩回(髋、膝屈瞳,踩背屈)并出现巴彬斯基征。此时因大脑的抑制作用已经完全消失,冲动不断从后根进入脊髓,反射性兴奋可增强到非常程度,就是不易察觉的轻微刺激(床铺震动、被褥压迫、空气流动等)亦能引起此缩回反射,以致下肢三个关节的屈曲似乎是自动发生的。严重的屈肌痉挛最后则形成下肢持久的屈曲姿态,称为屈曲性截瘫;强烈时,尚伴有腹肌收缩.大小便排空,病变水平以下出汗、充血和竖毛(称为总体反射)。 4.口反射 唇反射或吮吸反射,使面部的病理反射。轻划唇部或轻叩口角时,上下唇就耸出而作吮吸动作,在皮层脑干束受损时出现,是假性球麻痹的特征。掌颏反射是另一种口反射。当轻划掌部鱼际上的皮肤时,引起同侧颏肌的收缩。口反射在新生儿和幼儿的出现是正常对现象。 5.握持反射(grasp reflex) 这是同锥体束无关的反射,发生后对侧额叶有病变的时候.轻划掌部根部时,患者即握住刺激物长久不放,故亦称强握反射。 三、脑膜刺激征 出现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膜受刺激时。 1.克尔格征(Kemig) 患者仰卧,将一下肢的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将膝关节伸直,如有疼痛而限制膝关节伸直时为阳性反应。 2.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将其颈部向前屈曲,如引起双下肢屈曲缩起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