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焦虑症
什么是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焦虑症单独患病率不确切,有些报道青春期少年发病率在2.4%~8.7%之间,并发现分离性焦虑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特殊恐怖和社交障碍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儿童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幼儿期情绪上多表现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不易抚养,气质上多属于“难养育型”。3岁以后易表现害怕、恐惧、或有大祸临头的不祥感觉。 1.焦虑体验 无客观不良处境或不足以引起紧张的处境下,而表现出一种紧张、惶惶不安的心境和情绪体验。较大的儿童可以诉说自己烦躁、紧张、恐惧和不高兴,年幼儿童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安和惶恐,而常表现为哭闹且难以安抚。 2.精神与行为异常 焦虑常伴有不安的行为。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如年幼儿常有哭闹、打滚、打人或自伤,年龄大者多表现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注意力难集中、烦躁、发脾气,甚至搔首顿足、唉声叹气,多方劝解难以消除。 3.躯体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儿童焦虑症的表现常伴有出汗、心悸、尿频、腹痛、恶心、手颤、手脚发凉等。有时出现睡眠障碍,如夜惊、多梦。 长期焦虑可以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如学习效率下降,适应能力缺损。 主要类型: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儿童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过分担心与依恋对象(多为患儿的母亲,也可以是患儿的父亲、祖父母或其他抚养照管者)分离后,依恋对象可能会遇到伤害,或者一去不复返;过分担心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至再也见不到亲人;非常害怕与依恋者分离而不想上学,甚至拒绝上学;非常害怕一个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对不外出活动;夜间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即不愿意上床就寝,或反复出现与分离有关的噩梦,以至多次惊醒;与依恋对象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或每次分离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11岁。有报道患病率在4~16岁儿童中为4.7%,女孩多见。 2.儿童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with onsct specific to childhood) 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的和不切实际的担心、忧虑和关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躯体不适,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如头痛或腹痛等;这些症状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虑或其他精神症状。一般10~13岁发病,男女差别不大。
疾病检查:
儿童焦虑症的诊断要点 1.以上述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2.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起病于6岁之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1个月。 (1.惊恐发作的DSM -Ⅳ诊断标准 一段时间的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10分钟内达到。 (1)心悸、心慌、或心率增快。 (2)出汗。 (3)颤抖。 (4)觉得气短或气闷。 (5)窒息感。 (6)胸痛或不舒服。 (7)恶心或腹部不适。 (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 (9)环境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害怕即将死亡。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13)寒颤或潮热。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DSM-Ⅳ诊断标准 (1)至少在6个月以上的多数日子里,对于不少事件和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过分的焦虑和担心(忧虑的期望)。 (2)儿童焦虑症患儿发现难以控制住自己不去担心。 (3)这种焦虑和担心都伴有下列6种症状之l项以上(在6个月中,多数日子里至少有几种症状)。①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②容易疲倦。③思想难以集中或头脑一下子变得空白。④激惹。⑤肌肉紧张。⑥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常醒转,或辗转不安地令人不满意的睡眠)。 (4)这种焦虑和担心不仅限于某种轴I精神障碍上。例如,这种焦虑或担心不在于患有惊恐发作(如惊恐性障碍),不在于在公众场合感到难堪(如社交恐怖症),不在于被污染(如强迫症),不在于离家或离开亲人(如离分性焦虑障碍),儿童焦虑症的诊断不在于体重增加(如精神性厌食).不在于多种躯体诉述(如躯体化障碍),不在于患严重疾病(如疑病症),而且这种焦虑和担心并不是发生在创伤的应激障碍之时。 (5)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排除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可能。
疾病治疗:
儿童焦虑症的治疗概要: 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解除诱发焦虑症的心理应激因素。采用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家庭辅导治疗。生物反馈疗法。儿童焦虑症的治疗以抗焦虑药治疗为主,苯二氮革(BDZ)类药抗焦虑作用较好。 儿童焦虑症的详细治疗: 治疗: 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 1.心理治疗 (1)查明原因,解除诱发焦虑症的心理应激因素。如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或学校教育因素、或“母爱”缺乏因素等。 (2)采用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治疗首先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继而耐心听取患儿的主诉和家长的介绍,作仔细分析。然后有目的的进行交谈,使患儿认识到这是心理疾病。要告诉患儿只要积极配合,医师非常愿意帮助他治好病。 一般说来,对于年龄接近或大于10岁的儿童用认知治疗就会有效。认知治疗着重于将焦虑思维重新调整至正确的结构,从而形成明确的适应的行为方式。认为认知行为儿童焦虑症的治疗应包括重现自我、榜样、暴露、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和认知增强训练等方法。 (3)家庭辅导治疗:为患儿父母提供咨询,提高对患儿疾病的认识,了解产生疾病的因素,并清父母配合医疗,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 (4)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帮助患儿进行全身放松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仪更佳。此法可使生理性警醒水平全面降低,也有相应的心理效应,借以治疗紧张、焦虑不安。此法对年长儿童和少年效果较好。松弛疗法是自我全身肌肉松弛的练习,对年幼患儿再配合游戏或音乐疗法进行练习,亦可取得疗效。 2.药物治疗 儿童焦虑症的治疗以抗焦虑药治疗为主,苯二氮革(BDZ)类药抗焦虑作用较好。如安定1~2. 5mg,分次服用;利眠宁0.5mg/kg.分次服用。严重的焦虑症用小剂量地西泮或多塞平(多虑平)、或阿普唑仑服用均可收效。
预防预后:
儿童焦虑症病因概要: 儿童焦虑症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心理社会因素,起因尤其受母亲的情绪与教养态度之影响;遗传因素,儿童焦虑症有家族性高发病率;可能与本能欲望被压抑、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过度交替与外周NE的释放增多有关。 儿童焦虑症详细解析: 儿童焦虑症的产生与儿童气质、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有关,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激性变化,儿童焦虑症的病因如转学、住院、依恋者的变化等均有可能促使该障碍的发生。 1.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与塑造极受父母影响,儿童焦虑症的起因尤其受母亲的情绪与教养态度之影响。有些焦虑特质或神经质的母亲,往往将不良的情绪投射给儿童,从而使儿童出现“潜移默化”的焦虑倾向。儿童早期社会应付方式单纯而有限,在新情景中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往往身处矛盾而无法解决,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和焦虑;持续的压力可使儿童产生所谓“广泛性焦虑’’和恐惧。 2.遗传因素 情绪障碍在双生子中有较高的同病率,单卵双生子尤其明显。并且有家族性高发病率,大约20%的焦虑症患儿一级亲属中有焦虑症状。对后者另一可能的解释是,父母焦虑情绪对儿童情绪长期投射的结果。有些患儿自幼具有易患素质,儿童焦虑症患者表现为不安、易烦躁、难照看、易受惊吓等,并逐渐演化为相关人格类型。青春期后可能表现情绪不稳定和内向,表现多愁善感、焦虑不安、严肃、古板、保守、悲观、孤僻和安静等特征。另外,年龄、性别和躯体状况与情绪障碍的发生也有关。年龄大的儿童的发生率较年龄小的高,大年龄组中女孩较男孩的发生率高。 3.可能的机制 (1)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认为,儿童焦虑症的病因是如果本能欲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满足而被压抑在无意识内,就会引起内在的冲突,神经症症状的形成乃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舫御机制被压抑的欲望经过改头换面得到了满足,内在冲突得以缓和从而避免了精神崩溃的严重后果。 (2)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使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过度交替,其灵活性过度紧张,将已形成的条件反射消失,出现紧张不安等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征象。某些焦虑倾向完全是习得的结果。 (3)神经内分泌研究发现,焦虑症病人尿中儿茶酚胺(CA)排出增多,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提示焦虑症与外周NE的释放增多有关。有人认为儿童焦虑症患者倾向具有高警觉水平和高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焦虑发作时血中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跳加快、皮肤苍白、多汗、口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