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呛
什么是顿呛?
顿呛,又名时行顿呛、时气嗽、时行嗽、天哮呛、顿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起病初期,先有表寒或卫分证,以后则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了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可拖延至三、四月之久,故又有百日咳之称。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顿呛有初、中、后三期证候之异。 1.顿呛初期:邪犯肺卫,卫气失宣。其症咳嗽,流涕,痰涎稀薄,咳嗽逐渐加重。 2.顿呛中期:病邪由表入里,郁而为热。《幼科金针》谓:“其证嗽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 3.顿呛后期:顿呛减轻,吼声消失,但咳久气阴耗伤,精神困倦,或伴有食欲不佳,二便失调等。
疾病检查:
顿呛初起与伤风感冒颇难区别。如果伤风感冒经过治疗病情好转,而咳嗽却逐渐加剧,且有日轻夜重并具有典型的顿呛及伴有吼声,则诊断较易确定。《杂病·证治准绳·咳嗽》谓“时行嗽,恶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
疾病治疗:
外感热病,即类流感也是常见的外感咳嗽,病人咳黄痰、发高烧、咽痛口干,苔黄脉数,往往伴有便秘。治疗上应宣肺清热、止咳化痰。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可通过泻大肠热来清肺中之邪,可用对症的小承气汤及麻杏石甘汤加减来治疗。如果咳嗽迁延不愈,痰黄不易咳出,高烧不退,提示可能转为肺炎,则应泄肺清热化痰。 风寒咳嗽是最常见的外感咳嗽,多由风寒感冒引起,患者有咳嗽、鼻塞、流清涕、头痛、怕冷及发烧,苔薄白,脉浮。治疗可采用温肺散寒、止咳化痰,根据病情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治疗。 此外,阴虚咳嗽也很常见,患者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却持久不止,并伴有低热、盗汗、苔薄黄、脉细数等阴虚症状。治疗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味麦冬等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预防预后:
顿呛的发病,多由肺气素虚,不能外卫皮毛,致为风寒湿热之邪所袭,肺气不清,痰浊内蕴,清肃失其常度,如病邪久恋,每致体力亏耗,中气虚弱,脾气不能散精归肺,形成土虚湿泛,肺脾两亏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