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
什么是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经结间束传至房室结,再经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并通过普肯耶纤维网与心肌纤维相连。心搏冲动的频率、起源及传导的异常均可形成窦性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 1.窦性心律不齐 是窦房结所发冲动的正常生理性变异,窦房结所发冲动不匀齐,使心率时快时慢,快慢的心动周期差异≥0.12秒。 2.窦性心动过缓 是由于窦房结的冲动发放过慢所致。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窦性频率低于90次/分,以及在以后低于60次/分即被判定为窦性心律过缓。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窦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1.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的儿童在活动中心率会显著增快,可明显超过100次/分,而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则无如此反应。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在窦性频率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些婴儿中常见窦性心动过缓,并可伴有交界性逸搏,房性期前收缩也时常发生。这些节律改变,尤其是窦性心动过绥,在睡眠中较为常见,并且不伴有症状,这通常不必进行治疗。 2.窦性心动过速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多为一过性,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多为长期的。
疾病检查:
窦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检查: 1.窦性心律不齐 有些儿童在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率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不应与显著的心律失常相混淆,心电图可区别开来。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必须与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并有昏厥发作者还应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鉴别。 3.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心率超过该年龄的正常范围。心率太快时需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后者起病和发作终止都是突然的;P波与发作后的P波形态不同;节律绝对匀齐;兴奋迷走神经后可突然终止;发作后可有房性早搏。 4.游走性房性起搏点 连续记录的心电图可见P波形状、P-R间期逐渐变化。 5.窦性停搏 心电图表现是在一段时间内P波及其后的QRS波消失。
疾病治疗:
窦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症状,所以不需治疗。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的儿童在活动中心率会显著增快,可明显超过100次/分,而窦一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则无如此反应。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在窦性频率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些婴儿中常见窦性心动过缓,并可伴有交界性逸搏,房性期前收缩也时常发生。这些节律改变,尤其是窦性心动过绥,在睡眠中较为常见,并且不伴有症状,这通常不必进行治疗。病理状态下所致者应针对病因治疗,如心率<40次/分或有不适者,可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口服。 3.窦性心动过速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如有不适者可用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减慢心串。 4.游走性房性起搏点 连续记录的心电图可见P波形状、P-R间期逐渐变化。在儿童中并不少见,而且通常是一种正常的变异,常是呼吸周期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所致,不需特殊治疗。游走性房性起搏点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需作病因治疗。 5.窦性停搏 偶然发生不出现昏厥者,不需特殊治疗;停搏时间长宜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症状多、昏厥频繁时可应用人工起搏器方法。
预防预后:
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1.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常与呼吸周期有关,在呼气时心率减慢,而在吸气时增快,系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所致。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以及增加迷走神经张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类,可使窦性心律不齐加重;活动或阿托品通常可消除这种影响。 2.窦性心动过缓 大多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常见于运动员和正常小儿,并无什么临床意义。也可发生于全身性疾病如颅内高压、脑缺氧、甲状腺功能低下、风湿性心肌炎、粘液水肿、高血钾、伤寒等,并在原发病得到控制时即可消失。 3.窦性心动过速 可以是正常的代偿反应如发热、哭闹、运动、食物消化或情绪紧张时,站立时兴奋交感神经,心率较卧位时增快。窦性心动过速也可由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药物(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原因所致。 4.游走性房性起搏点 在儿童中并不少见,而且通常是一种正常的变异,常是呼吸周期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所致,不需特殊治疗。游走性房性起搏点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需作病因治疗。 5.窦性停搏 见于洋地黄中毒、心脏外科手术时损伤窦房结的病儿,迷走神经反射如咽部刺激、气管插管等也可引起,窦性停搏在儿童期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