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中医)
什么是低热(中医)
?
低热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一般体韫在37,5~38℃之间。古代文献无低热一词。医藉中“微热…“内热”“手足烦热”等多属低热范围。尤《景岳全书)所称“微热”与低热相似。另外“潮热”亦有表现为“低热”者。二症可以互参。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侯 肺胃阴虚低热:低热,日久不退,常伴干咳不已,或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口干舌燥而渴,体瘦,纳差,大便干结,舌红少百或无苔,脉细数或虚。 肝肾阴虚低热:低热,日负不退。或手足心热,常伴有颧红,口燥咽干,头晕目眩,神倦乏力,或失眠多梦,耳鸣,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气虚低热:低热,长期不退,常伴有而色咣白,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动则自汗出,舌质淡嫩,脉虚大。 阳虚低热:低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痠痛,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浮大无力。 气郁低热:低热,热势常随情志变化而起伏,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闷胀。口干而苦,纳食减少,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血瘀低热:午后或晚间低热,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趾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粗糙甚则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湿郁低热:低热,午后热甚,胸闷纳少。身重,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瞢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鉴别分析 肺胃阴虚低热与肝肾阴虚低热:二者皆为阴虚,均有口干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等阴液不足之象。二者不同点主要在于阴虚的部位有异。前者阴虚部位在肺胃,主要由于温热病伤及阴液,常见于温热病后期,尤风温病后期。阴虚生内热,故见低热;干咳不已,或痰少、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为肺阴亏损,失于襦养所致。口舌干燥而渴、大便干结、纳少,为胃阴不足,大肠失润所致。主要特点为干咳少痰、咽干声嘶之肺阴虚症状与口干舌燥而泻、纳少便结胃阴不足症状并见。肝肾阴虚低热,可见于多种温病后期,病在肝肾。温热邪气久留,真阴耗损,肝肾失养,阴虚生内热,故低热;阴精不足,故头晕乏力,口燥咽干;虚热上扰故颧红;肝阴不足,目失所葬,故目眩;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故耳鸣;肝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本证特点为头晕目眩、耳鸣,乏力,失眠多梦等肝肾阴虚症状与低热同见。除病变部位不同外,病势深浅亦不同,前者仅伤及津液,后者伤及阴精。前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方可选用沙参麦门冬蛹;后音治宜滋肾养肝。方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气虚发热与阳虚低热: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以气虚为主,多见于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导致气虚,虚阳外越,或阴火上冲。气虚故气短乏力。身倦懒言;气虚表卫不固,则自汗出;气虚不能上荣干面,故面色咣白,舌质淡嫩。脉虚大亦为气虚不摄。虚阳浮越所致。后者以阳虚为主,多见于寒邪日久伤阳,或误用寒凉,加之平素阳气不足,阳气外越而致低热。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故发热但欲近衣。并伴形寒肢冷、头晕嗜卧、腰膝疼痛等症;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阳气衰弱之象,脉浮大无力为虚阳外越之征。前者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后者治宜温补肾阳。方用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气郁低热与血瘀低热:二者均为实证低热,不同点在于一为气分、一为血分病变。前者病在气分,多由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低热。因其热由情志内伤所致。故热势常随情志变化而起伏。肝失条选,故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闷胀;肝火灼津,胃肠有热,故口干日苦,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火之象。后者病在血分,多由气滞、气虚、寒凝、热灼、跌仆损伤,导致瘀血阻滞-气血不通,瘀而为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病在血分,属阴,故热多在下午或晚问出现;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津不能上承,以致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经脉阻滞,气血瘀阻,故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粗糙,面色萎黄,晦暗为瘀血内阻脉络,肌肤失于濡养所致;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再者气郁低热病势浅,血瘀低热则病探。前者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热,方可选丹栀逍遥散;后者治宜活血祛瘀,方选血府逐瘀汤等。 湿郁发热:多由湿邪郁而化热而致,可由外感湿邪或内伤脾虚水湿郁阻而成。湿为阻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以午后发热为甚;湿性粘滞,故发病缓慢;湿邪阻滞气机,故见胸闷纳少,甚则呕恶;湿为阴邪,故口不渴或饮入即吐;湿邪下趋且粘滞,故大便多稀或粘滞不爽。苔黄腻,脉濡数,为湿郁化热之象。治宜宣化畅中,利湿清热,方可选三仁汤加减。与以上低热证候不同的是本证低热以身重胸闷,纳少呕恶,口不渴、大便粘滞不爽,苔腻、脉濡数等湿郁化热症状为主要特点。 辨别低热证候的虚实,对治疗原财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若属正虚。应进一步辨别是阴虚、阳虚、气虚;若属邪实,应辨识是气郁、瘀血、还是湿热;若因虚致实,或邪实伤正者则可以出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在低热的鉴别诊断时宜加以注意。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阴虚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舌干红,脉细数。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 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以为甘温除热之剂, 加减:饮食无味,脘腹瘩胀者,加神曲、备麦芽、焦山楂、砂仁理气开冒;舌苔微黄,热甚者,加黄连,黄柏清热;舌红无苔,兼夹阴虚者,加壹冬、五味于养阴。 s,变通法:上症若见畏风怕冷。自汗,脉虚弦或浮缓,可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或桂枝汤(《伤寒论》)加黄芪,调和营卫。 (三)血虚 1、临床表现:稍劳即热,时作时止,头面烘热而不红,面色萎黄、无华,眩晕心悸,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脉虚细或芤。 2,病因病机:营血亏损,气失血恋,虚热外现。 3,治法:养血益气退热。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合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黄芪10~15g,党参10~15g,炙甘草5~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枣仁10g,广木香5g,龙眼肉10g,茯神10~20g。 方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养血补虚,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木香理气佐诸药而不致黏腻碍胃。 加减:低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鳖甲清退虚热,出血未止者加阿胶、仙鹤草、茜草止血,饮食无味加谷麦芽、神曲开胃。 5,变通法:若失血者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牡蛎、龙骨、赤石脂益气养血,或四物汤(《局方》)加炮姜。 (四)气郁 l,临床表现:低热时起时伏,情绪激动更明显,或时热时寒,心烦易怒,胁胀脘痞。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时数。 2,病因病机:肝气不疏,郁结不畅,久而化火。 3,治法:疏肝解郁清热。 4,方剂: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合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丹皮5~10g,山栀5~10g,柴胡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薄荷3g(后下),生姜l片,甘草5~10g,小麦30g,大枣5个。 方义:用柴胡疏肝解郁,兼以退热;当归,白芍和血,白术、茯苓健脾;丹皮、山栀清热,甘草和中,生姜、薄荷调和升降,合以疏肝解郁清热。甘麦大枣汤养心除烦。 加减:热甚加白薇、石斛养阴,乳胀加川楝子、橘叶,胁痛加玄胡索、川郁金理气。心神恍惚加小麦、大枣、远志、枣仁安神。 5,变通法:若兼痰浊、湿热,苔白腻、薄黄腻,脉弦滑数者,合用越鞠丸(《丹溪心法》)解郁。 (五)血瘀 1,临床表现:晚间低热,或发无定时,身体某部热感明显或有剌痛,面色晦黯,肌肤不泽,口于不欲饮,舌有瘀点(斑),脉细涩或结代,或脉象无定。 2,病因病机:瘀血内阻,营卫不和,郁而化热。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柴胡10g,枳壳5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15g,川芎3~5g,生地10~15g,牛膝10g,桔梗5g,甘草5g 方义:用柴胡、枳壳理气,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即四物汤)和血,桃仁、红花祛瘀,牛膝、桔梗一降一升,是行气活血之剂。 加减;热重加连翘、丹皮清热,痛甚加蒲黄、五灵脂化瘀,便秘加制大黄、全瓜萎通腑。 5,变通法:少腹满、便秘者用桃仁承气汤(《伤寒论》)通腑逐瘀。 (六)营卫不和 l,临床表现:低热时发时止,畏风怕冷,汗出不甚,易感冒,身体酸楚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2,病因病机:营卫不和故低热时发时止,卫气不避面畏风怕冷。 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4,方剂:桂枝汤(《伤寒论》)加减。药物:桂枝6~10g,白芍6~10g,甘草5g,生姜2片,大枣5枚。方义: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甘草,姜、枣和中。加减:怕冷畏寒加淡附子温阳,汗出、易感加黄芪、浮小麦固表,血虚加血,口苦加黄芩清热。 5,变通法:需长期调理时,可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作丸剂调治。 (七)风湿 1,临床表现:低热有汗,关节酸痛。咽痛,心悸,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风湿久踞而化热,邪正相争而低热。气血不通故关节痛。 3,治法:祛风化湿清热。 4,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桂枝5~10g,赤白芍各5~l0g,知母10g,苍白术各L0g,防风10g,防己10g,秦艽10g。 方义: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宣痹通络;知母、秦艽清热祛风,苍术、白术化湿,防风、防己祛风止痛。 加减:关节痛甚加地龙、片姜黄、海风藤祛风通络,血虚加当归、川芎养血,热重加石斛、生地养阴清热,湿热重加苡仁、黄柏利湿清热。 5,变通法:若关节肿痛红热,苔黄腻,口苦,为湿热痹者,用薏仁竹叶散、宣痹汤,热甚用加减木防己汤(均《温病条辨》方)。 (八)暑湿 1,临床表现:低热发于5~8月,头昏沉重,肢体困倦,胸闷脘痞。食不知味,口不渴或喜热饮,口甜,便溏,热不为汗衰。苔白粘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暑湿相搏,表里壅遏,三焦不通。 3,治法:芳香化湿,清暑退热,宣通三焦。 4,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加藿香、佩兰。 药物;薏苡仁10~15g,杏仁10~12g(打),白蔻仁3~5g(打),厚朴3~5g。半夏10g,通草6g,竹叶6~10g,六一散(包)10g,藿香10g,佩兰(后下)10g。 方义:杏仁宣肺,蔻仁和中,苡仁渗湿,厚朴、半夏除湿,通草、竹叶、六一散清利暑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加减:热重加大豆黄卷、山栀清热,湿重加猪苓、茯苓利湿。 5,变通法:若暑热口渴自汗,心烦口千,脉数舌红者,用清络饮(《温病条辨》)加减。 (九)注夏(夏季热) 1,临床表现:低热经久不退,发于夏季。入秋则退。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烦躁,脘痞纳呆或腹胀便溏。面色虚浮白嫩,无力,自汗,易感冒;口渴欲饮,汗多。脉虚数,舌淡或红。本证多见于小儿脾肺气虚,称为小儿夏季热,也可见于成人(以女性为多)。 2、病因病机:暑热伤及气阴,气虚不足、卫气不固而无力,自汗,易感冒;暑邪伤阴,津液亏乏而口渴欲饮,汗多。 3,治法:清暑益气或清暑养阴。 4,方剂: (1)气虚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芪10g,白术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陈皮5g,银柴胡10g,升麻5g,黄柏3~5g,甘草5g。 方义:方用黄芪、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升麻升阳,陈皮理气,银柴胡、黄柏清热,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 (2)阴虚用王盂英清暑盏气汤(《温热经纬》)
预防预后:
在中医证治过程中,低热大多属于“内伤发热”,但也有因暑邪伤人引起的低热。低热发作有定时,犹如潮汛,可称“潮热”。低热以正虚为主者,则可称为“虚热”。低热的病因。一为阴、阳、气、血及五脏虚弱,一为暑、湿、气郁、瘀血、火郁等邪久恋而致。虽可分为虚、实两类,实际上大多虚实互见,相互兼夹。或以正虚为主,余邪不盛;或以余邪留恋为主,正虚不甚。低热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工作劳累、情志郁结、心神烦扰等有关,常呈慢性病程。时发时止,或发有定时,或兼五心烦热,或见畏风怕冷等。 《景岳全书 传忠录》;“身虽微热,而汗出不止,及无身体疼痛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 《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候·客热候):“客热者,由人脏腑不调,生于虚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口干;客于中焦,则烦心闷满,不能下食;客于下焦。则大便难,小便赤涩。” 《证治准绳·杂病·发热):“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果为温病及温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