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
什么是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称亦不同,如生于眉心的称眉心疔;生于两眉棱的称眉棱疔;生于颊车的称颊疔;生于鼻部的称鼻疔;生于眼胞的称眼胞疔;生于颧部的称颧疔;生于人中穴处的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的称虎须疔;生于口角的称锁口疔;生于属部的称唇疔;生于颏部的称承浆疔。病名虽异,但其病因病机、辨证基本相同,故合并论述,并统名为颜面部疔疮。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的疖、痈。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其特点是:疮形如粟,根深坚硬,状如钉之状,若治疗、护理不当,容易引起走黄。
疾病检查:
【诊断】 本病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位。依据病程变化可分为三期: 初期:在颜面部的皮肤上面有一粟粒样的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在3~6cm以上,顶突根深坚硬,犹如钉丁之状。轻者可无全身不适,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成脓期:起病后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疼痛加剧,后肿势局限。顶高根软。全身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等火毒炽盛的症状。 溃后期:脓头溃破,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渐退,疮口即可愈合。 以上是顺证演变的一般规律。但生在危险三角区(鼻、上唇周围)的疔疮,如若处理不当,或受挤压碰撞,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疮顶千陷无脓,疮口周围皮肤暗红,肿势扩散,甚至头面耳项俱肿;全身伴有壮热烦躁,恶心呕吐。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等症状,此乃走黄之象。毒邪亦可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引起脏腑脓肿,或旁窜而并发流注或附骨疽。 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必要时应作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 1.疖 虽也好发于颜面部,但根脚浅表,范围不超过3—6cm,一般无全身症状。 2.有头疽 初起有粟粒样的脓头,但逐渐范围扩大形成多个脓头,破溃如蜂窝状,范围往往超过9~12cm;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之处;发展较慢,病程较长。
疾病治疗:
白始至终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治疗应及时,护理应恰当,否则易造成危险之证,可采用内外并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措施。 1.内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局部出现有粟粒样脓头的肿块,红肿硬痛,范围逐渐扩大,坚硬根深,形如钉丁;伴有轻度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 证候:局部肿块增大,疮形平塌,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伴有高热、烦躁、口渴、便秘、溲赤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凉血泻火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散)、玉露膏(散)用银花露或冷开水调敷,中央用千捶膏敷贴。 (2)中期:脓熟后应切开排脓;溃后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 (3)后期:脓尽新生,用生肌散掺于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敷贴。 3.其他疗法 用青霉素或其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预后:
本病主要是火热蕴结为患。或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博之品,以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而成;或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因昆虫咬伤、皮肤破损等,复染毒邪,蕴蒸肌肤而成。 由于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则易助益火势,反应剧烈,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不慎碰伤、挤压,或过早切开,皆能助长火毒,以致正不胜邪,毒邪扩入营血,则可引起走黄危证。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发于危险三角区(鼻、上唇周围)的疔疮,当病情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投有静脉瓣的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