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中医)
什么是胆囊癌(中医)?
胆囊癌是胆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以50岁以上的女性多见,50岁以下发病率为0.3~0.7%。与男性之比约为3:1。本病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癥积”等病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脾气虚弱,水湿不化,致痰湿互结,湿热交蒸,瘀毒内阻,日久而形成。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中医辨证: 1.肝气郁结证:右胁隐痛、钝痛及胃脘胀痛,嗳气,恶心,腹胀,纳差,或口干苦,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苔薄,脉弦。 2.痰瘀互结证:右胁胀痛或刺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胁肋下或见积块,或身目俱黄,苔白腻,舌有瘀斑,脉弦滑。 3.肝胆湿热证:右胁胀痛,或向右肩胛放射痛,胸闷且痛,恶心呕吐,口苦,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 4.肝胆实火证:黄疸胁痛,高热烦躁,口苦口干,胃纳呆滞,腹部张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糙,脉弦滑数。 5.脾虚湿阻证:身目惧黄,黄色较淡,右胁隐痛或胀痛绵绵,脘闷腹胀,纳差肢软,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体胖,脉沉细或濡细。
疾病检查:
辨证 (一)气郁痰凝 病机分析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肝郁克脾,湿聚为痰;气郁痰凝,渐成瘕瘕。肝郁故右胁隐痛或钝痛;肝气犯胃,故胃脘胀痛、嗳气、恶心;肝气乘脾,故纳呆、腹胀;情志与气机关系密切,故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苔滑,脉弦为气郁痰凝之征。 (二)痰瘀互结 病机分析素体脾虚或后天失养,脾虚湿停,聚而为痰;痰阻脉络,使瘀血内停,形成痰瘀互结。瘀血内阻,故右胁胀痛或刺痛;脾虚湿停,故脘闷腹胀,恶心纳呆;痰瘀互结,久则成积,故胁肋下可见积块;痰瘀内停,影响胆汁循行,可见身目俱黄;苔白腻,舌有瘀斑,脉弦滑为痰瘀互结之征。 (三)肝胆湿热 病机分析感受湿热或饮食伤脾,水湿内停,湿郁化热,熏蒸肝胆,故见右胁胀痛,或向右肩胛放射;湿热扰心,故见胸闷痛;湿热中阻,胃气失和,故恶心呕吐;胆热上蒸,故口苦;胆汁不循常道,故身黄目黄,小便黄;湿热壅滞,腑气不通,故见大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为肝胆湿热之征。 (四)肝胆实火 病机分析素体阳亢,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形成肝胆实火之证。肝经热盛,故胁痛;胆汁循行不利,故见黄疸;热扰心神,故见高热烦躁;热盛伤阴,故见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故纳呆腹胀;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苔黄燥、脉弦滑数为肝胆实火之征。 (五)脾虚湿阻 病机分析饮食伤脾,或木病克土,水湿不行,形成脾虚湿阻之证。痰湿阻滞,胆汁不循常道,故面目肌肤发黄;土虚木郁,故右胁隐痛;脾虚湿停,故脘闷腹胀、纳呆肢软、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体胖,脉沉细或濡细为脾虚湿阻之征。
疾病治疗:
胆囊癌的治疗概要: 胆囊癌治疗气郁痰凝宜疏肝利胆、燥湿化痰。用导痰汤加减。痰瘀互结治疗宜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用温胆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 肝胆湿热 治疗宜清利湿热、利水退黄。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肝胆实火治疗宜清肝解毒、凉血退黄。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也可药物或针灸治疗。 胆囊癌的详细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一)气郁痰凝 治疗宜疏肝利胆、燥湿化痰。用导痰汤加减。 方解: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陈皮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健脾渗湿共为臣;枳实、胆星破滞气,化痰痞,助二陈成冲墙倒壁之力以去胶固之顽痰,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另加黄药子、莪术、八月札行气散结抗癌。 加减:疼痛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呕吐加竹茹、砂仁;食欲不振,加藿香、佩兰、山楂、神曲;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 (二)痰瘀互结 3.治疗宜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用温胆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枳实、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使湿去痰不生;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当归、桃仁、红花、山甲活血化瘀天花粉化痰散结,柴胡行气疏肝,共奏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效。另加莪术、露蜂房以化瘀消肿抗癌。 加减: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呕吐,加代赭石、枇杷叶、砂仁;瘀血明显,加三棱、郁金;腹胀,加大腹皮、砂仁、木香。 (三)肝胆湿热 治疗宜清利湿热、利水退黄。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 方解:茵陈清热利湿,为退黄主药;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湿热从大便而下;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茯苓、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使脾旺而湿消。另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八月札、九节茶以清热解毒抗癌。 加减:若呕吐,可加半夏、竹茹、枇杷叶;若食欲不振,可加藿香、佩兰、谷麦芽、山楂;若黄疸明显,可加田基黄、金钱草。 (四)肝胆实火 治疗宜清肝解毒、凉血退黄。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主,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佐以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使火热从下而去。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另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九节茶、黄药子以清热解毒,凉血抗癌。 加减:若热重,可加石膏、知母、双花、连翘、板蓝根等;若便秘,加大黄、厚朴、莱菔子;若疼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 (五)脾虚湿阻 治疗宜健脾和胃、利胆退黄。用参苓白术散合茵陈五苓散加减。 方解: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茵陈利湿退黄,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利小便。另加莪术、九节茶、半枝莲以开胃化积,消肿止痛,抗癌。 加减:若腹泻明显,可加苍术、石榴皮;腹胀明显,可加厚朴、木香;食欲不振,可加麦芽、谷芽、神曲。 二、中药成药 鳖甲煎丸: 每次3g,1日3次。用于右上腹包块,胁肋部疼痛。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0~20ml,1日2~3次。用于胆热实证之胆囊癌。 星黄丸:每次3g,1日2次. 复方红豆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21天为1疗程。 消症片:每次1~2片,1日2次。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静滴,1次10~30ml,加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立即使用,1日1次。 华蟾素注射液:静滴,每次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每个疗程4周,每次用药一周后休息1~2日或按医嘱使用。 三.药物外治 水红花子60g,阿魏15g,急性子15g,大黄15g,麝香15g,甘草9g,巴豆10粒,白酒500ml。将上药除白酒外共研成细末。白酒调,外敷疼痛处,痛止停药。 大黄30g,雄黄30g,天花粉100g,冰片20g,生南星20g,乳香20g,没药20g,黄柏50g,姜黄50g,皮硝50g,芙蓉叶50g。上药共研成细末。用时将药末加饴糖调成厚糊状,摊于油纸上.厚约3~5毫米,敷贴疼痛处。隔日换1次,2次为1个疗程。 制乳香30g,制投药30g,密陀僧30g,干蟾皮30g,龙胆草15g,铅丹15g,冰片15g,公香丁15g,雄黄15g,细辛15g,煅寒水石60g,生南星20g,大黄50g,姜黄50g。上药共研成细末.和匀。用时取适量药粉调入凡士林内,敷贴肿块部位,隔日1次。 四.针灸疗法 穴位:①主穴:章门、期门、胆俞、痞根、内关、公孙。②配穴:疼痛者加外关、足三里、支沟、阳陵泉;腹水加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上消化道出血加尺泽、列缺、曲泽、合谷。每次取穴4~6个,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日1次,诸穴交替使用,2~3周为1疗程。
预防预后:
【中医病因病机】 胆囊癌多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癥积”等病范畴。其病位虽在胆,但其病理基础是肝郁脾虚,痰瘀内阻。肝郁则气滞不行导致血瘀内停;脾虚则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痰瘀化热,致痰、瘀、热共存,结而成块,积于胆腑,阻碍胆的中清通降,而致疼痛、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