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结核
什么是胆道结核?
单纯的胆道结核很少,多与肝结核或肠结核伴发。各年龄组均有,但以青年人为多。在上述结核病的治疗过程中,胆道结核亦获得治疗,故内科学、肝胆病学多不做为独立的疾病论述:但有时患者也可能以胆道的症状而就诊。如胆囊结核患者可能以右上腹肿块为主述,胆管结核患者可能以黄疸为主述而就诊,因而也应当有所重视。 在中医学中胆道结核属于“劳瘵”的一部分,由“瘵虫”引起。文献论述以“肺痨”、“瘰疬”最多。胆道结核也未作为单独疾病论述。《外台秘要》在描述“骨蒸”之表现时,除骨蒸、潮热、盗汗、消瘦、颧赤等症状外,还提到“或腹中有块”的兼症,就有可能是胆囊结核或胆管结核所形成的肿块。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全身症状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3.局部胆道结核的症状右上腹包块,稍可活动,压痛,疼痛可向右肩或背放射。 4.黄疸多由胆管结核造成胆汁淤阻所致。 5.其他胆道结核的症状可有肝大,伴有其他部位结核时可有相应症状。
疾病检查:
1.临床表现见临床表现部分之叙述。 2.其他部位之结核病史。 3.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胆道结核的检查可有贫血。或可有阻塞性黄疸的结果: 4.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5.B超检查右上腹之包块为胆囊或胆管。胆囊壁增厚,欠规整,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周围可有低回声结节(肿大的淋巴结)。 【鉴别诊断】 1.有黄疸者,胆道结核应与肝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鉴别。 2.右上腹包块、疼痛,应与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肿瘤等鉴别。 鉴别方法:主要依靠全身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疾病治疗:
胆道结核的治疗概要: 胆道结核补虚损为治疗胆道结核之大法。阴虚血瘀型治疗宜滋阴杀虫,化瘀散结。气阴两虚型胆道结核的治疗治疗宜益气养阴,扶正杀虫。中成药、外敷药、抗结核药、手术治疗等。 胆道结核的详细治疗: 杀瘵虫,补虚损为治疗胆道结核之大法。对“瘵虫”有杀灭或抑制作用之中药很多:如金银花、连翘、夏枯草、黄连、葎草、大蒜、百部、黄精等数十种,但为了提高疗效胆道结核的治疗仍以与西药抗结核药合用为好。补虚则主要是养阴,因为“痨瘵”多为阴虚,但对气阴两虚者,则应益气养阴并举。 (一)阴虚血瘀型 1.临床表现低热或午后潮热,右胁肋或右上腹隐痛,颧赤、盗汗、形瘦、乏力或见右上腹包块触痛;可有面黄目黄。舌红,苔少,脉细涩。 2.辅助检查见本病之诊断。 3.病机分析 “痨瘵主乎阴虚”,阴虚生内热,故低热或潮热;瘵虫侵犯胆腑,与淤血凝结为包块,故右胁或右上腹隐痛或见包块;胆汁受阻外溢则见黄疸;阴虚阳亢则颧赤;内热熏蒸,阴津外泄而盗汗;阴精亏耗则形体消瘦而乏力。舌红,少苔为阴虚有热之象。脉细涩为阴虚血少之征。 4.治疗宜滋阴杀虫,化瘀散结。 (1)中药汤剂:胆道结核的治疗可选黄精鳖甲汤加减。 方解:黄精、玉竹、何首乌滋阴养血以扶正;金银花、连翘、夏枯草清热去邪杀瘵虫;胡黄连、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鳖甲、丹参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加减:盗汗甚加地骨皮、浮小麦以止汗;纳少者加鸡内金、山楂以开胃;有黄疸者加虎杖、金钱草以清热退黄。 亦可选:葎草合剂、清骨散合清营汤、大补阴丸合80l合剂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白及散,每服3~5g,每日2~3次。②抗痨丸,每次1丸,每日3次。③鱼百片,每服4~6片,每日4次。 (3)外敷药:胆道结核的治疗可用消核膏敷于包块之皮肤处,2~3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4)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为提高疗效,减少结核杆菌的抗药性,宜联合应用2~3种药物。或用抗结核的复合制剂。如卫非宁150(利福平与异烟肼)或卫非特(利福平、异烟肼与吡嗪酰胺)。服药期间,每月查肝功1次,若肝功受损应调整用药。 (5)手术治疗:对疗效不好之瘘管或胆囊结核可考虑手术治疗。 5.转归预后本型若能较早明确诊断,一般预后较好。但需长时间用药才能彻底治愈。 (二)气阴两虚型 1.临床表现少气懒言,自汗、盗汗,午后潮热,面白颧红。舌嫩红有齿痕,苔薄少,脉细弱。 2.辅助检查。 3.病机分析本型是在阴虚之基础上,因久病耗气而导致气阴两虚。盗汗,潮热,颧红为阴虚内热;因有气虚故又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及卫外不固而自汗等症状。舌嫩红有齿痕,苔少,脉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 4.胆道结核的治疗治疗宜益气养阴,扶正杀虫。 (1)中药汤剂:生脉散合黄精鳖甲汤加减。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五味子益气生津,固表敛汗;麦冬养阴生津,三药合用益气养阴而敛汗。黄精鳖甲汤之功用见阴虚血瘀型之方解。加减:气虚较重者可加黄芪、白术以助人参补气之力。纳呆食少者可去鳖甲,加鸡内金、山楂、麦芽以醒脾开胃。亦可选生脉散合80l合剂,生脉散合葎草合剂等加减治疗。若久病不愈,又出现畏寒、肢冷、浮肿等症状则为阴阳两虚。胆道结核的治疗可在益气养阴之基础上酌加冬虫夏草、紫河车、补骨脂、鹿角胶等温补扶正之品。 (2)中成药、外敷药、抗结核药、手术治疗等,参见阴虚血瘀型。
预防预后:
一、病因 胆道结核的原因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胆道。其侵入途径:可经血液到达胆道(全身播散性结核病),也可经淋巴系统到达胆道,也可由肝结核或肠结核而波及胆道。 二、病理 胆道结核常与肝结核及肠结核伴发,肝内小胆管之结核实际上是肝结核的一部分,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干酪样坏死,结核性肉芽肿及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或结核性小脓肿。肝外胆管及胆囊的结核则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不规则的肿块,或可有胆道外瘘。 【中医病因病机】 瘵虫侵犯为胆道结核的原因,正气虚损为患病之内因。《古今医统?痨瘵门》云:“凡人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若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朱震亨认为:“痨瘵主乎阴虚。”《医门法律》也认为:“阴虚者,十常八九,阳虚者十之一二。”在治疗方面,《医学正传》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