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
什么是疮疡?
疮疡亦称为外疡,在古代将外科称为疡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疮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疮疡是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的疮疡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本章是指的狭义的疮疡,相当于西医学的外科感染,包括特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 由于疮毒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扩入营血,或内攻脏腑,因此,疮疡既有局部症状,又可有全身症状,在诊断时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砦症状并非一定全部出现,而是随所受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的深浅而异。如火热阳邪致病,局部以红热见症;风寒痰浊致病,初期局部多不红不热,等到化火化热才见红热;病位浅,初期局部症状即可十分显著;病位深,里面虽有肿、热、痛,但皮色不变或仅见微红。 轻症疮疡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厥冷等症;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血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在疮疡的发生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及功能障碍产生某些特殊形态,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患颜面疗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疔常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胸椎流痰,形如鸡胸、驼背;髋关节流痰除两侧臀肌不对称外,甚至患肢短缩,髋部外凸;膝关节流痰大小腿肌肉萎缩后状如鹤膝;髂窝流注使患肢屈曲难伸。此外,辨别疮疡有无损伤骨骼和穿透内膜(即胸膜或腹膜)也很重要。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肿疡时见局部胖肿,皮面可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多为损骨;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扪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
疾病治疗:
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重症,如走黄、内陷等,不仅需要内治、外治结合,还须配合西药及支持疗法的治疗。 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正气虚弱者,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通常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则。具体施治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立法用药。 疮疡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如手部疔疮、附骨疽应及早切开;手指部疔疮应从手指侧面切开;有头疽切口应够大,以保证充分引流等。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若疮口太小或成瘘时,宜用白降丹腐蚀;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加速疮口愈合。 此外,还要重视对患者的预防与调护工作。
预防预后: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邪正相争,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导致疮疡的发生,并产生肿痛症状,进一步发展则热胜肉腐,肉腐为脓,形成脓肿。若邪毒不去,内侵脏腑,轻则影响其功能,重则危及生命。 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结局。疮疡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拒邪于外,热壅于表,使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为疮疡初期尚未化脓的消散阶段。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热胜肉腐,肉腐而成脓,导致脓肿形成,为疮疡中期成脓阶段,此时若及时切开引流。脓液畅泄,毒从外解,形成溃疡,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结痂愈合;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同样使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为疮疡的后期溃疡阶段。若在疮疡的初、中期,人体气血两虚,抗病能力低下,则不能托毒外达,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难腐等;若再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毒邪走散,扩散全身,形成“走黄”、“内陷”之证,而危及生命。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逐渐趋向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阳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