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中医)
什么是喘(中医)
?
喘又称喘息、上气,是以呼吸困难、气息迫促为临床特点的呼吸系症状。轻者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则喘息迫促,甚而张口抬肩,鼻翼煽动;若更严重的,可呈持续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唇指甲青紫,肢冷汗出,脉浮大无根,称为喘脱。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主症】咳喘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表寒肺热证 【主症】喘逆上气,息促、鼻煽,胸胀或痛,形寒,身痛,无汗,身热,口渴,汗出,烦闷,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浮滑。 3,痰热郁肺证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黏色黄,或有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或濡。 5,肺气郁闭证 【主症】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白,自汗畏风,呛咳,痰少质黏,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苔剥,脉细数或舌质淡红,脉弱。 2,肾虚不纳证 【主症】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3,正虚喘脱证 【主症】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小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实喘 (一)风寒束肺 1,治法:宣肺平喘,祛风散寒。 2,方剂:华盖散(《局方》)加减。 药物:麻黄6~10g,杏仁10~12g,苏子l0g,茯苓15g,陈皮6~10g,炙紫菀10~12g,甘草6g。 方义: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苏子、紫菀降逆止咳,茯苓、陈皮化痰。 加减:若见恶寒、发热、无汗之风寒表证。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白清稀,痰多呈泡沫状,内有寒饮者,加细辛、干姜温肺化饮。若咳喘、胸闷症重,加射干、厚朴等降气平喘。 3,变通法:寒饮内伏,风寒外束,见恶寒发热无汗,咳疫稀薄呈泡沫状,或肴哮鸣声,反复发作,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发表散寒、温肺化饮,药如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半夏、五味子、细辛、甘草。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见喘息气逆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仁)汤(《伤寒论》)加减,调和营卫,平喘降逆。 (二)肺热壅阻 1,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2,方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合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麻黄10g,杏仁10~15g,生石膏30g(先煎),薏葭仁15~30g,冬瓜仁15~30g,芦根30~60g(煎汤代水),甘草6g。 方义:石膏清热除烦,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苡仁、冬瓜仁清热化痰,芦根清热生津。 加减:发热、烦躁、口渴、汗出。脉数者。可加知母、黄芩、鱼腥草清肺泄热之品。著胸痛、痰黄,大便秘结者,加瓜蒌、桃仁、制大黄,通肠泄热以清肺平喘。若喘甚痰鸣,则加射干、葶苈子泻肺降逆。 3,变通法:若见恶寒发热无汗之风寒表证。又有胸痛烦渴、喘息痰黄之肺热里证,则宜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加减,药如麻黄、黄芩、桑白皮,白果、杏仁、款冬花、苏子、半夏等,若风寒表证重则加桂枝,一以发表祛风散寒,一以清热泻肺平喘,为表里同治法。 (三)瘦湿壅阻 1,治法:桂痰化湿,降逆平喘。 2,方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合二陈汤(《局方》)加减。 药物:苏子10~12g,白芥子6~10g,莱菔子10~12g,法半夏12~15g,陈皮10g,茯苓15~30g,甘草6~10g。 方义:苏子降气化痰,白芥子宽胸除痰,莱菔子化痰消食。痰化湿祛而喘平。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理气以化痰,合上方则是肺胃同治之法。 加减:若痰黄粘稠,咯吐不利,去白芥子,加瓜萎、胆南星、黄芩、桑白皮,清热化痰。若胸闷脘痞。纳少腹胀,痰湿甚者,加苍术、厚朴,即合平胃散(《局方》)用。 3,变通法:若见纳呆、神疲、肢倦、便溏之脾虚证,又有上述痰湿壅阻者,可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健脾和胃,合乎胃散(《局方》)燥湿理气,药用苍白术、茯苓、党参、半夏、厚朴、甘草等,再加苏于、紫菀、款冬花等降气平喘,标本兼施,是治慢性痰喘的良法。 (四)热毒瘀阻 l,治法;通腑泻热,降逆平喘。 2,方剂: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大黄10~15g(后下),厚朴l0g,枳实10g,桃仁10~15g,全瓜萎30g。 方义:大黄、厚朴、枳实为小承气汤,通腑攻里,以泻热降逆。瓜萎、桃仁有通便作用,且能化痰。大黄有清热、活血作用,以助桃仁化瘀。枳实、厚朴降逆理气,助瓜萎宽胸清肺。 加减:发热烦躁加银花、连翘、石膏、知母清热。紫绀加丹皮、赤芍、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神志昏迷不醒可加石菖蒲、郁金醒神豁痰开窍,甚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息风定痉,痰鸣气粗加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 3,变通法:如口服不便,可用上方浓煎保留灌肠,亦可用鼻饲法。用保留灌肠法,可直接排出黑浊大便,毒热得泄而达到醒神志、平喘逆的作用。如无大便秘结、腹部胀满,亦可用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酌加羚羊角、天竺黄等药,以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为主,同时加用丹参、红花、桃仁、丹皮、益母草等化瘀之品,则每有良教。 本证可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需中西医配合急救。 虚喘 (一)肺气虚弱 1、治法:益气补肺,敛气平喘。 2,方剂:补肺汤(《永类钤方》)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党参10~15g,黄芪10~15g,麦冬10g,五味子6~l0g,炙紫菀10~15g,桑白皮10~12g,炙苏子10g,甘草6g。 方义;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甘草益气补肺,敛气平喘。紫菀、苏子、桑白皮降气平喘,止咳化痰。 加减:若纳少、便溏者,加砂仁、陈皮、扁豆、苡仁健脾和胃;若自汗恶风,易于感冒者,加白术、防风,配合黄芪益气固表,即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若短气不续、咳痰稀薄,加款冬花、钟乳石降逆平喘,且有温肺益气作用。若夹痰热,咯痰不爽。痰粘腻稠厚,上方去黄芪,加芦根、苡仁、冬瓜仁、杏仁,即合苇茎汤(《千金要方》)清化痰热,标本同治。 3,变通法;若肺脾两虚,肺气虚则短气不足以息,脾气虚则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可用参苓白术散(《局方》)合生脉散,培土生金,健脾补肺。若兼见咳呛痰少质粘,烦热,面红,咽干口渴,舌红苔剥,脉象虚细而数,为气阴两伤之证,可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生脉散,药用沙参,麦冬,玉竹、五味子,党参、扁豆、花粉、百合等,养阴补肺。 (二)肾虚不纳 1,治法:补肾纳气,益肺平喘。 2,方剂:金匮肾气九(《金匮要略》)合人参胡桃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6~10g,肉桂3~6g,熟地15~30g,山萸肉10~15g,山药15~30g。茯苓15~30g,党参15g,胡桃肉10~15g(打),五味子6~10g, 方义: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肾,附子、肉桂温阳,党参、茯苓益气补肺,胡桃肉、五味子敛肺补肾。 加减:症情急者可用蛤蚧代胡桃肉,人参代党参,即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其益气纳气作用更佳。脐下筑筑悸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摄纳、冲气上逆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镇逆平冲。下肢浮肿,加白术、桂枝、猪苓、泽泻利水消肿。如夜尿频多加芡实,金樱于补肾敛尿。若见阴血不足。加当归养血,且有平喘作用,熟地、当归、甘草为贞元饮(《景岳全书》),可用于肾虚不纳之喘逆。 3,变通法:若肾阳不足,气不摄纳,痰饮上逆而喘,亦可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方用熟地、鹿角补肾,肉桂、干姜温阳,麻黄、白芥子平喘。若肾阴不足,气不摄纳,喘息短气而又面红烦热,口干咽燥,足冷汗出,舌红少津,脉虚细数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合生脉散,前方即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滋肾阴而纳气息。慢性咳喘,哮证日久缓解期以益肺、健脾、补肾三法交互配合。偏于阳气不足者,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偏于气阴两虚者,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或用冬虫夏草、紫河车等研末装入胶囊,缓图调补肺肾,以改善体质,为治本之策。 (三)心肾阳衰 1,治法;温阳益气,化气行水。 2,方剂:附子汤(《伤寒论》)台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淡附子10~15g(先煎),桂枝10g,白术15g,茯苓15~30g,白芍15g,党参15~30g(或用红参10g另煎代之),葶苈子10~15g(包)。 方义:附子、桂枝温阳化气,振奋心肾之阳;白术,茯苓、桂枝通阳利水,助益三焦气化;党参或红参合附子为参附汤,是回阳救逆之剂。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现代研究有强心作用。白芍敛阴和血,佐诸阳药而有协同作用。 加减;面唇指端青紫。舌质黯紫者,加益母草、泽兰、红花活血化瘀;喘甚者加用蛤蚧粉吞服,补肾敛气平喘。若汗出如珠,则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收敛止汗,固脱纳气。 3,变通法:若见亡阳,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脉沉细欲绝者,可迳投参跗龙牡汤(经验方)。若见亡阴,气急息促,汗出粘滞,面红烦热,脉沉细而数者,可用大剂生脉散。 本证常见各种心源性喘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并见者,需中西医配合急救。 【医家经验】 程门雪治喘经验 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辨证。都有一个纲领。叶天士论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可与张景岳所言舍看,张氏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在肺为宴。实者邪实;在肾为虚,虚者元虚。外感痰浊逗留肺经者固然属实,即所渭虚喘之本在于肺肾,虚中仍有实在。因为咳喘之症单纯属于肺虚者较少,肺虚而夹痰热逗留肺络者则至多。尽管肺肾两亏,气阴并伤,而见舌质光红,只要咯痰不爽、痰粘腻厚,补中仍当佐以肃化痰热之品。所用方法大都采用千金苇茎汤(不用桃仁)、雷羹饮、竹沥等,参人熟地、沙参、冬虫夏草、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紫石英等药中用之,以为清上实下,是下虚上实之治。痰热阻塞肺络者不一定表觋在苔,应注意脉象,右寸滑大则为的据。若舌剥而苔腻布。则是脾有湿痰,如用前
预防预后:
《灵枢·五乱》篇说:气“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喘为肺之病症,而又关乎肾,临床常分为虚、实两类。实喘在肺,肺气上逆、宣降不利,呈急性发作。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痰鸣咳嗽,脉象有力,常由外邪所致,而又件见痰饮、寒热。虚喘则在肺、肾,肺气不足以主气,肾气不足以纳气,其发作徐缓,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息低微,较少咳嗽痰鸣,脉虚弱或浮大无力,以肺肾虚弱为主,而又伴有脾虚生痰者。值得注意的是,急剧严重的持续性喘息,亦可有虚、实两端。虚则常由心肾阳气虚衰而致,导致阴脱、阳亡的严重后果;实则热毒痰闭,心神受蒙,可导致气逆血瘀危象。 《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指出气短与喘的区别。《医学正传·哮喘》日。“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又说明了喘和哮的鉴别。即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