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
什么是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又叫产褥期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其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心理、分娩及社会因素有关。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症状表现: 伤心,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怒。 虽然大多数妇女在孩子出生后一段时期会有情绪波动,但有些妇女更加严重,会变得十分狂躁,无法控制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产后抑郁症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如果不给予治疗,会延续达八年时间。 症状分类: 产后抑郁症发病于分娩后,故而得名。实际上产后抑郁症与普通抑郁症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有人把它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三日抑郁 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三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内因性抑郁 发病于分娩后2周内,表现为激动、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无望感、最恶感、担心养不活所生的孩子、严重时会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现杀害婴儿的行为,然后自杀。 神经性抑郁 多数产妇以往有神经病的病史,在分娩后原有的不良情绪体验加重、身体不适、情绪不稳、易发脾气、睡眠不安等。 产后抑郁症一般在生完小孩后的几周内发生,一般持续一周或更短的时间。产后抑郁症可能与产后荷尔蒙水平的变化有关。此外,过度紧张,身体疲惫,睡眠不足,身体不适,以及对自己现状不满,缺少他人关怀和支持,对作为母亲这个新角色既新鲜又恐惧等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
疾病治疗:
按照各个产妇心理因素或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心理干预,将有助于减少PPD的发生。 1.加强孕期保健,重视孕妇心理卫生的咨询与指导、对不良个性、既往有PPD史或家族史、筛查出有精神症状的高危孕妇进行监测和必要的干预。 2.改善分娩环境,建立家庭化分娩室,以替代以往封闭式的产房,提高产妇对分娩自然过程的感悟。开展导乐式分娩,临产后有丈夫或其他亲人陪伴,可减少其并发症及心理异常的发生。 3.重视产褥期保健,尤其要重视产妇心理保健。对分娩时间长、难产或有不良妊娠结局的产妇,应给予重点心理护理,注意保护性医疗,避免精神刺激。实行母婴同室、鼓励指导母乳喂养,并做好新生儿的保健指导工作,减轻产妇的体力和心理负担,辅导产妇家属共同做好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的保健工作。对以往有精神抑郁史、或出现有情绪忧郁的产妇要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产后忧郁症的发生。 4.围生期的保健工作应注意主动医疗服务,掌握孕产妇心理学特点和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服务技能和质量。要重视社区围生期孕产妇心理保健工作。 5.重视办好孕妇学校,鼓励孕妇及其丈夫一起来上课,学习认识妊娠和分娩的相关知识,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时的放松技术与助产人员的配合,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消极情绪。
预防预后:
(一)发病原因 引起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产后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和社会心理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 1、生物学方面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 2、社会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夫妻感情不合、住房困难、婴儿性别及健康状况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3、产妇心理因素对母亲角色不适应、性格内向、保守固执的产妇好发此病。 产后忧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还不明确,患有产后忧郁症者不一定发展成产后抑郁症,但患有产后忧郁症者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一部分产后抑郁症是产后忧郁症的较重类型,或是产后忧郁症发展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过去的研究认为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衡可能是PPD的病因,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PPD的高危因素包括抑郁症病史(特别是产后抑郁)、个性脆弱、缺乏社会支持、不良婚姻关系、家庭纠纷、意外生活事件、围生期母婴合并症和贫穷等。妊娠期存在有抑郁症候者发生PPD的可能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