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多汗
什么是产后多汗
?
新产气血较虚,腠理不密,故进食或睡眠时,汗出较多,常在分娩7~10天后自然减少或停止,这是产后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汗出过多或日久不止者,则为“产后多汗”,或称“产后自汗、盗汗”。产后汗出异常,在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已有论述。以其阴虚阳盛,故当汗出,若汗量少,则可自和;若汗量多。且头汗出,呕不能食,大便坚者,称为“郁冒”。产后汗出异常,太多属于虚证。若同时兼有发热、腹痛、恶露不下者,当...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气虚产后多汗:产后汗出恶风,动则更甚,四肢不温,面色咣白,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濡或细弱。 阴虚产后多汗:产后睡中汗出,醒来自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腰膝痠软,舌红无苔或苔薄,脉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气虚产后多汗与阴虚产后多汗:两者虽皆因虚,但寒热属性各异,病因病机不同。辨证要点为:气虚产后多汗,自汗伴有恶风,并见乏力,心慌气短,面色咣白,舌淡脉濡等症;与阴虚产后多汗,伴有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干舌燥,舌红,脉细数无力显然有别。且二者出汗性质及出汗情况迥异:气虚产后多汗,多为自汗,动则加剧,静则好转,治宜补气固表,御风止汗,方用玉屏风散或牡蛎散加当归、生白芍;阴虚产后多汗,常是盗汗,即睡中不觉而汗出,醒后即止,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敛汗,方用生脉敬加百合、生地、生白芍、糯稻根。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气虚 1,临床表现:产后汗多,不能自止。动则尤甚,以自汗为主,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大或虚缓。 2,病因病机:气虚不摄汗液,表卫不周腠理,汗液外泄不止。常见于素体气血不足或出血过多及手术后。 3,治法:益气固表。 4,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加减。 药物:黄芪15~30g,炒白术10~12g,防风10~12g。 方义:方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防风疏散。 加减:口偈、心悸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恶风肢冷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汗多者加麻黄根、五味子、浮小麦,或加龙骨、牡蛎敛汗,有心烦口苦者加黄连、黄芩清热。 5,变通法: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 (二)阴虚 1,临床表现:产后汗多,以入睡汗出为主,醒来即止,伴头晕目眩,心悸多梦,短气乏力,腰膝酸痛,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2,病因病机:阴虚生内热,热盛逼汗外泄。 3,治法:养阴清热,益气敛汗。 4,方剂:止汗散(《傅青主女科》)加减。 药物:党参10g,当归10g,生熟地各10g,黄连3~6g,麻黄根3g,浮小麦15~30g,大枣5枚。 方义:生熟地养阴清热,黄连泻心火,党参益心气,麻黄根、浮小麦为止汗专药,大枣养心血、健脾胃。 加减:口干、心悸者加麦冬、五味子益气阴,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丹皮凉血。汗出过多者加龙骨、牡蛎敛汗,便秘者加麻仁、白芍、制首乌养血润肠。 5,变通法:或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养阴清热。兼肾虚者可用麦味地黄丸(《医级》)补肾养阴。 【简易方药】 1,黄芪15g,浮小麦30g,大枣10g,每日l剂,煎汤代茶;或用补中益气丸每次10g,日2次。适于气虚者。 2,乌梅10枚,浮小麦30g,大枣10g,每日1剂,煎汤代茶;或用麦味地黄丸每次10g,日2次。适于阴虚者。 (外治法) 1,处方:五倍子研粉。 用法:敷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2,处方:松花粉、六一散等分。 用法:待汗止擦干后,扑敷。 【评述】 产后多汗之治疗方药,不仅可用于正产、剖腹产,且用于小产、人流后亦有效果。亦有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治疗湿热蕴蒸所致者。若肝肾气阴两虚,可用敛汗汤(《辩证奇闻》方,即黄芪、麦冬、五味子、桑叶四味。)
预防预后:
气虚产后多汗与阴虚产后多汗:两者虽皆因虚,但寒热属性各异,病因病机不同。气虚产后多汗,多为素体虚弱,复因产时气血耗伤太多,肺气益虚,卫阳不固,腠理不密所致。如(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门)说:“产后汗不止者,皆由阳气频虚,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而阴虚产后多汗,则缘素体营阴虚弱,产后失血,阴血益亏,阴虚内热,迫汗外泄而引起。如(女科经纶)说:“产后去血过多,则阴不维阳,阴虚而阳无所附。周身汗出不止。”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产后门):“产后血去过多则阴虚,阴虚则阳盛。若微微自汗,是营卫调和,故虽汗无妨。若周身无汗,独头汗出者,乃阴虚阳气上越之象也。若头身俱大汗不止,刚恐有亡阳之虑也。” (傅青主女科·产后诸症治法):“产后睡中汗出,醒来即止,犹盗瞰入睡,而谓之盗汗,非汗自至之比。(杂症论)云:‘自汗阳亏,盗汗阴虚’。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惟兼气血而调治之,乃为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