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血栓
什么是肠系膜动脉血栓?
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临床上肠系膜动脉血栓较多见,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肠系腹动脉血栓形成占急性肠缺血的10%~15%。栓子通常堵塞在肠系膜上动脉自然狭窄部,如结肠中动脉分支处或更远的部位;而血栓形成多发生存有粥样硬化的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近端约1 cm长的范围内。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0 min后,肠黏膜的超微结构即有明显改变,缺血1 h后,组织学可表现为黏膜坏死脱落,肠壁血液淤滞,出现发绀、水肿,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至肠腔和腹腔。缺血后短时间内动脉血流恢复,小肠仍可具有活力,但将有明显的再灌注损伤。缺血持续长时间后,肠管肌层和浆膜将坏死,并出现腹膜炎。肠系膜动脉血栓患者很快因中毒、大量体液丢失及代谢性酸中毒而休克。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因栓塞的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而异。Bergan提出剧烈急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的胃肠道排空症状(恶心、呕吐或腹泻)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三联征。其症状与栓塞时间有关。 1.肠系膜动脉血栓的症状 (1)腹痛、腹胀:早期有脐周绞痛,但有时也可位于右上腹或右髂窝。动脉栓塞者常急性起病,突然发生疼痛;而血栓形成者常起病隐匿。15%~25%肠系膜动脉血栓患者可无腹痛,表现为静息性腹胀。一旦发展为肠坏死后,疼痛转为持续性胀痛。 (2)呕吐;由于肠蠕动加快引起肠道自行排空,常出现呕吐和腹泻。在肠黏膜坏死之前,血便不明显,但大便隐血可呈阳性。 (3)发热:肠系膜动脉血栓患者可有发热,一般不超过38℃。如出现高热则提示有肠管肌层和浆膜坏死,并出现腹膜炎。 (4)休克:体液丢失入肠腔、肠壁和腹腔,以致血容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休克。 2.肠系膜动脉血栓的体征 体征较少,肠鸣音活跃或正常.轻度或没有腹部压痛。早期患者通常是剧烈腹痛而腹部体征与其不相称。症状和体征不符可视为急性肠缺血的特征。随着缺血加重,一般6~12 h可出现肠鸣音减弱并伴腹胀。当缺血发展为透壁性时(12 h后),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并伴有心动过速、低血压、发热及发绀等。最终发展为休克、衰竭。
疾病检查: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临床常因认识不足而误诊。一旦发生广泛肠缺血坏死。预后极差。因此,对于有前文所提及的危险因素者突然出现严重腹痛并持续数小时,或有无法解释的酸中毒或腹胀时要尽早进行血管造影。甚至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腹膜炎的患者也非多余。 需与肠系膜动脉血栓相鉴别的疾病有:胃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肠扭转、肠套叠和卵巢囊肿扭转等。这些急腹症相对诊断起来就容易得多。
疾病治疗: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治疗概要: 肠系膜动脉血栓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运重建。可根据肠管切除的范围及切除缘的血运情况,施行一期吻合或肠断端外置造口等。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详细治疗: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治疗及预后 1.肠系膜动脉血栓的一般治疗 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及使用广谱抗生素。在进行诊断性实验前,纠正低血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在低血容量或低血压时即使没有肠道缺血也将存在血管收缩,造成假阳性。这种情况下也不能使用罂粟碱。会加重低血容量。 2.罂粟碱 罂粟碱可以松弛平滑肌,使血管树扩张。经导管给药,罂粟碱溶于生理盐水中(1 mg/ml),以30~60 mg/h灌注,以扩张肠系膜血管,改善血流。以避免肠切除或减少切除范围。可以维持至手术或栓塞病变治疗后,有利于提高缺血肠管的成活率。最多使用5 d,血压下降是其最大的不良反应,可见于肝硬化患者,但更常见的原因是导管脱出肠系膜上动脉,进入主动脉。 3.血运重建 (1)溶检:导管下行链激酶、尿激酶或合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给药,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窗。但如果肠系膜动脉血栓患者出现严重的腹膜刺激征或血循障碍则不适宜此治疗。 (2)经皮球囊和激光血管成形术:对治疗急性肠缺血意义不大。 (3)栓子取除术、血栓内膜切除术或肠系膜卜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术:可根据不同病情和条件选择实施。 (4)肠切除术:如果已发生肠坏死则应行肠切除术,可根据肠管切除的范围及切除缘的血运情况,施行一期吻合或肠断端外置造口。
预防预后: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肠系膜动脉血栓的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多见于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还可来源于胸主动脉或上段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细菌栓子、黏液瘤。这些栓子可自发或在导管检查时脱落。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常与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主动脉分支有关,其他原因还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手术、口服避孕药、创伤、血管造影、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