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蛔虫堵塞
什么是肠蛔虫堵塞?
由于蛔虫结聚成团并引起局部肠管痉挛导致肠腔堵塞,属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驱虫不当为常见诱因,最多见于农村3~9岁儿童。堵塞部位常见于回肠,多为不完全性梗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疾病检查:
诊断 腹部常可扪及可以变形、变位的条索状团块。 腹部x线平片,往往可看到成团的虫体阴影。
疾病治疗:
治疗 采用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除禁食、补液外,可口服生植物油或肠虫清片等驱虫;如腹痛剧烈,可用解痉剂,或配合针刺、腹部轻柔按摩。腹胀明显者行胃肠减压,症状缓解后经胃管缓慢注入氧气驱虫。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并发肠扭转、肠穿孔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 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阿苯达唑片(Albendazole)商品名史克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 2.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3.左旋咪唑 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 (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 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预防预后:
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