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包炎
什么是病毒性心包炎?
病毒性心包炎(viral periearditis)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包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发热、心前区痛、心悸、乏力、心包摩攘音、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常伴有病毒感染的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症状 于心包炎发生前的1—2周,患者常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咽痛、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疲乏等。部分病例可出现肌肉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发生心包炎时.则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左侧颈部和左肩背部,伴心悸、胸闷等,深呼吸、体位改变、咳嗽、吞咽可使疼痛加剧。 2.体征 在心前区及左侧腋下部位可闻抓刮样粗糙的高频杂音,频率与心跳一致.为心包摩擦音。心界正常或稍扩大。当病情好转或心包积液增多时,心包摩擦音都可消失。部分病例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3.临床类型 根据病人的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心包炎。病程短于6周者为急性病毒性心包炎;病程介于6周到6个月者为亚急性病毒性心包炎;病程长于6个月者为慢性病毒性心包炎。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 于发病早期,可从咽拭子、粪便、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应结合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作用及其被检出时间,认真分析其是否为心包炎的病原体。 2.免疫学检查 由于很多种病毒都可致心包炎,故宜采用逐渐缩小检测范围的逐步分组法进行某些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 3.心电图检查 早期可发现ST段抬高,T波平坦或倒置,有心包积液时可出现QRS波低电压。 4.超声心动检查 可发现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晚期可出现心包缩窄。同时,可发现心肌增厚、舒张、收缩运动减弱等情况。 5、血清酶测定 因病毒性心包炎常伴有心肌炎,故患者血清中某些酶类,如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I1)等活性升高。 6、心包穿刺 若心包积液量较多,可在心脏超声检查的指引下作心包穿刺,作积液成分、性质及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并发症】 1.心包缩窄 慢性病毒性心包炎病人因心包纤维组织增生而使心包增厚,弹性减弱,限制心室的舒张.使排出血液量减少,出现心功能不全。 2.心包填塞 大量心包积液者,可出现心包填塞,影响心脏功能。但在病毒性心包炎患者中,较少出现心膜填墨现象。 3.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可见于病毒性心包炎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晚期糖尿病的患者,多见于老年病人。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急性病毒性心包炎的发病率夏秋季较高,青少年多见。 2、临床表现 出现发热、咽痛、肌痛、关节痛、胸痛、胸闷、心悸、心率快、心律失常和头晕等。 3.实验室检查资料 血液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病毒分离可阳性,免疫学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阳性。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清酶类测定等符合心包炎改变。 【鉴别诊断】 1.结核性心包炎 青壮年多见,多有支气管、气管周围或纵隔淋巴结结核,较少伴有肺结核。起病缓慢,出现低热、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心包积液量常较多,培养可有结核杆菌生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杆菌DNA阳性。抗结核病治疗有被。 2、化脓性心包炎 患者常有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症状与体征,血液、心包积液培养可有细菌生长,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3、风湿性心包炎 多见于青少年,有发热、关节疼痛、环形红斑、皮下小结等,常伴风湿性全心炎,心瓣膜病变常较显著。激素和抗风湿药物治疗有效。 4.狼疮性心包炎 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晚期表现之一,亦有少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于疾病早期即出现心包炎。 5.尿毒症心包炎 多见于长期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血液尿素氮升高,常伴有贫血、皮肤色素沉着、腹泻、少尿或无尿。 6、心肌梗死性心包炎 可见于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数天至数周后,有左胸剧烈疼痛史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7、右房血管肉瘤 临床表现为胸痛、气促、发绀等,心脏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疾病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注意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和空气流通。急性发热的病人应作隔离,防止交叉传染。 2.对症治疗 根据病人的症状作酌情处理,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吸氧、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强心剂等。当病人较烦躁时,呵用地西泮(diazepam,安定)2.5—5mg,每日服3次,必要时可用10mg作肌内注射。急性期发热的病人,可用泼尼松(prednisone)5一10mg,每日服2次,或地塞米松(dexaraethasone)0.75—3 mg,每日服2次。必要时可用10—20mg作静脉注射,每日1—2次。当病人出现心力衰竭时,可用毛花苷丙(西地兰,cedilanid)0.4~0.8mg。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作缓慢静脉注射。 3.病原治疗 对早期发热的RNA病毒感染病例,可试用利巴韦林(rihavirin,病毒唑)治疗。每日常用剂量为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5—7日。对早期发热的DNA病毒感染病例,可试用阿昔洛韦,成人每次200mg.每日服5次,连服5~7日;或5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用5~7日。或用泛昔洛韦(fameiclovir)治疗,成人250mg,每日服3次,连用5—7日。据报告,某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板蓝根、苦参,山豆根等亦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4、并发症与合并症的治疗 当病人出现心包缩窄、心包填塞、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应给予相应处理,以消除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当病人存在严重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时,亦应作相应治疗。
预防预后:
【病原学】 可引起心包炎的病毒有多种,其中较常见的是肠道病毒、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等。其中较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毒感染的病人与携带者,偶为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途径与粪-口传播。急性期病人于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气溶胶中可含有病毒,易感者吸入后可被感染。儿童除经呼吸道传播外,较易经消化道传播。 3.易感性 人对可引起心包炎的病毒普遍易盛,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具有免疫力。免疫力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流感病毒感染后仅能获得短暂的免疫力,而麻疹病毒感染后则可获得终生免疫力。 【发病机制和病理】 心包炎的发生与受感染的病毒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心包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肿胀、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炎性渗出。心包腔可有少量积液,通常不影响心脏功能。积液多为浆液纤维蛋白性,偶呈浆液血性。原有结缔组织病或过敏体质者较易发生病毒性心包炎。慢性病毒性心包炎因长期慢性炎症,琳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心包膜增厚,弹性减弱,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