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中医)
什么是白细胞减少(中医)
?
白细胞碱少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自觉乏力、头晕、倦怠,易发生感染而有发热等症状,属中医虚劳等范畴。多因素体亏虚,禀赋不足,或外感病邪,或药物所伤,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所致,病及心、肝、脾、肾四脏,而以脾肾为主。在临床上大多属于虚证,以补虚扶正为治疗大法,重在益气补血、调补脾肾。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气血两亏 1,临床表现: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舌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禀赋亏虚,或伤于药物、放疗,或因于外感病邪,伤及气血,脾虚不足以生化气血,化源亏乏,面无以荣养全身。 (二)气阴两虚 1,临床表现:全身乏力加重,低热、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痛。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气虚不足以抗邪;阴血亏耗,阴虚耗损而内热。 (三)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伴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呈贫血状态。全身乏力,面色咣白,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腰膝酸痛,阳痿滑精或闭经、经少,大便溏薄或腹胀纳呆。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而迟。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阳亏乏;后天失调,脾阳不振。脾不主肌肉、四肢,而步气乏力;肾不主藏精,精不生血而血少等。 (四)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心悸失眠,口干咽燥,尿短便干,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肾阴亏虚,阴血不足则虚热内生,精气亏乏则血少乏力。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气血两亏 1,临床表现: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舌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禀赋亏虚,或伤于药物、放疗,或因于外感病邪,伤及气血,脾虚不足以生化气血,化源亏乏,面无以荣养全身。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药物:炙黄芪15~30g,党参10~15g,当归15g,熟地10~15g,川芎6~10g,白芍10g,阿胶10g(烊冲)。陈皮5~10g。丹参15g,虎杖15~30g,鸡血藤15~30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以生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以扶正,阿胶养血润燥,陈皮理气和胃。丹参、鸡血藤、虎杖为经验用药,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 加减:食欲不振、腹胀脘痞者加砂仁、木香、谷麦芽,理气和胃,泄泻便溏者去熟地、当归、白芍、阿腔等滋补呆滞之品。加用山药、扁豆、茯苓,自术以健脾益气。若阳虚肢冷者,加肉桂,炮姜温阳扶正。若白细胞始终在2×103/L左右,加用鹿茸粉0,3~O,6g吞服,日2次连服1个月,以温补肾阳而充髓生血。 5、变通法:若病人反复发热,而又无外感之证,倦怠多汗,为气虚发热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阳益胃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为治。上方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鸡血藤、补骨脂等,益气养血,健脾补心;或用人参养荣汤(《局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益气养血。 (二)气阴两虚 1,临床表现:全身乏力加重,低热、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痛。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气虚不足以抗邪;阴血亏耗,阴虚耗损而内热。 3,治法:益气养阴,滋阴清热。 4,方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增液汤(《温病条辨》)、二至丸(《证治准绳》)合方加减。 药物:黄芪30g,党参15~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生熟地各15~30g,麦冬10~l5g,玄参15g,丹皮10g,当归10g,虎杖30g,鸡血藤30g,地骨皮10g,五味子10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生血,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补血和肝,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清热,地骨皮、丹皮凉血滋阴,五味子敛阴止汗,虎杖、鸡血藤升高白细胞。 加减:如有发热、咽痛、咳嗽、恶寒,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疏风清热解毒。若见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解阳明。 5,变通法:若乏力肢软,神疲纳呆,恶风低热,食欲不振,自汗,脉虚缓者,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均《脾胃论》方)健脾益气,升阳补阴。 (三)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伴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呈贫血状态。全身乏力,面色咣白,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腰膝酸痛,阳痿滑精或闭经、经少,大便溏薄或腹胀纳呆。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而迟。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阳亏乏;后天失调,脾阳不振。脾不主肌肉、四肢,而步气乏力;肾不主藏精,精不生血而血少等。 3,治法:健脾温肾,朴阳壮火。 4,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合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药物:生黄芪30g,党参15~30g,白术10~15g,炙甘草10g,肉桂3~6g,淡附子6~10g(先煎),鹿角胶10g(烊冲),山萸肉10~15g,熟地15g,山药15g,当归10~15g,杜仲10~15g,补骨脂15g,鸡血藤3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附子、肉桂温阳生火,鹿角胶,当归补骨充髓以养血,熟地、山萸肉、杜仲、补骨脂滋补温润以调阴阳,鸡血藤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加减:如阳虚甚者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补肾阳,如血虚甚者加阿胶、制首乌,枸杞子、白芍、黄精养阴血。便溏、腹胀去熟地、当归、山萸肉,加木香,砂仁,扁豆、苡仁理气健脾。 5、变通法:若兼见瘀血,面色晦黯,肌肉骨骼疼痛,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胁下痞块,舌黯紫斑,脉细、涩,用益气补肾活血法,用圣愈汤(《兰室秘藏》)、二仙汤(经验方)加减,药用党参、熟地、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鸡血藤、补骨脂、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等。 (四)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心悸失眠,口干咽燥,尿短便干,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肾阴亏虚,阴血不足则虚热内生,精气亏乏则血少乏力。 3,治法:滋阴补肾,养血和肝。 4,方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龟鹿二仙膏(《医便》)加减。 药物:党参15g,枸杞子15g,生熟地各10~15g,龟甲15~30g,鹿角胶10g(烊冲),知母10g,黄柏10g,白芍10~15g,当归10~15g,丹皮10g,补骨脂10~15g,鸡血藤15~30g,牛膝15g。 方义:生地、知母、黄柏,丹皮滋阴清热,龟甲、熟地补肾滋阴。鹿角胶通督温阳以阴中求阳,枸杞子、白芍、当归、熟地和血养肝,补骨脂、鸡血藤有升白细胞作用,牛膝补肝肾而引火归原。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去鹿角胶,加鳖甲、山萸肉、地骨皮滋肾降火。纳呆食少加砂仁、蔻仁、陈皮、谷麦芽增食和胃。以免诸药呆滞。 5,变通法:可用左归饮(《景岳全书》)合一贯煎(《柳州医活》)加减,其补益作用加强,而降火作用不足。 【医家经验】 (一)粱冰治疗经验 凡因感染发热服解热镇痛药而致粒细胞缺乏者,起病多急骤,证候凶险。病人常有恶寒高热,咽喉肿痛,头痛,周身酸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身有敲在紫斑或舌出血疱,舌质红、黄腻苔,脉洪数或滑数。如不及时治疔。有死于败血症之危险。此证多为外感温热毒邪、气阴两伤,治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以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加减。 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表现倦息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头晕眼花,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滑细或细缓无力,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太子参12g,杭白芍10g,全当归10g,远志10g,龙眼肉12g,鸡血藤10g,补骨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病人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懒,夜尿增多,大便溏薄或不成形,口淡无味,舌质淡白、少苔或白滑苔,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药用太子参12g,生黄苠24g,补骨脂12g,仙灵脾12g,当归10g,鸡血藤10g,肉桂6g,淡附片10g,补骨脂、仙灵脾,肉桂对阳虚型自细胞减少症有明显升高白细胞效果,且作用时间持久。病人表现出五心烦热,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晕目眩,日晡潮热,口臭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燥,乏力腰酸,舌尖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肝肾阴虚。治以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方进大补阴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味,川黄柏6g,知母10g,生地24g,龟甲24g,青龙齿24g,杭白芍10g,鸡血藤12g,全当归10g,太子参10g。并可口服剌五加片剂。 鸡血藤、当归在各型均可选用,有较好的升白细胞效果。女性患者白细胞减少伴有腰膝酸懒,倦息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稀,白带过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滑细者,可用完带汤加减,陈皮10g,山药12g,当归l0g,荆芥穗10g,柴胡12g,炒白术10g,党参l0g,车前子24g(布包),补骨脂12g,白果10g,肉桂6g。该方既可改善症状,又可使白细胞升高,临床应用屡见效验。 [李英麟,白细胞减少症证治,中医杂志,1986,27(9):65l~657] (二)周霭祥治疗经验 对益气养阴和滋补肝肾治疗无效者,常改用活血化瘀法。近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当归、熟地、赤芍、川芎,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虎杖、抽葫芦、黄芪、党参。以上诸药。黄苠、党参、丹参、鸡血藤、石韦、甘草,每剂常用20~30g,甘草有时用至30~l00g,但须注意服药后如有浮肿、高血压等副作用,要及时停药。以上各型除汤药外,常合用胎盘粉或片,如条件允许可用人参粉、鹿茸粉吞服。据文献介绍,丹参、鸡血藤、虎杖、补骨脂、石韦、红枣、抽葫芦、紫河车等,有助于提升白细胞,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选加这些药物。对容易感冒的患者,常加用黄芪、防风、白术、板蓝根、贯众等。[李英麟。白细胞减少症证治,中医杂志,1986,27(9);651~657] (三)金铃治疗经验 白细胞减少症在肿瘤放疗、化疗时均可发生。放疗引起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腹胀、浮肿等损伤脾胃运化功能的症状,治疗则以益气健脾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为主化裁。由于放射治疗是一种毒热之邪,治疗中必然耗伤人体正气、损阴灼津,患者多出现口干舌燥、肌肤干枯,甚音可出现颧红舌赤、五心烦热、盗汗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放射治疗的部位有关。放射的部位越靠近头颈部,症状越明显,部位靠躯体的下部,症状就轻微。治疗则养阴清热、生津润燥,滋补肝肾等法为主。药用酉洋参、沙参、麦冬、生地、天花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