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中医)
什么是白带(中医)
?
在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粘液,无臭气,亦无局部刺激症状,起润滑和保护阴道表面作用。正如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著粘液增多,绵绵如带,并有临床其它症状者,称为白带。至于妊娠初期或月经前后自带增多,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作病症论。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鉴别】 常见证候 脾气虚自带:白带多,质粘,无特殊臭气,终日淋漓不断,纳谷少馨,神疲乏力。四肢瘦软,劳累后白带更多,或伴有浮肿,或伴有腹胀,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肾阳虚白带:白带清稀如水,量多如注,无臭气。小腹和四肢发冷,腰痠腿软,头晕眼花,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微弱。 湿热白带:带下色乳白,呈凝乳块状,或豆腐渣状,气味腥秽,外阴异常搔痒,或兼阴道刺痛,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数。 痰湿白带;白带多,质稠粘,疲多,恶心纳差,胸闷腹胀。口淡而腻,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鉴别分析 脾气虚白带与肾阳虚白带:皆为虚证、寒证,常见于身体虚弱患者。前者多因脾气虚弱,带脉约束无力,阴液不守而引起;后者多由肾阳不足,带脉约束功能减弱,任脉不固,阴精下滑所致。其辨证要点为:脾气虚白带证,其带下绵绵,质粘,劳累后更甚,每兼有浮肿或腹胀等脾虚症状;肾阳虚白带证,其带下如注,量比脾虚证多,质比脾虚证稀,并兼见腰痠腿软,头晕眼花等肾虚症状。但脾虚白带与肾虚白带常会混合出现,也可互相转化。且带下日久过多,即使是湿热实证,亦易损伤脾肾而见脾虚或肾虚的脉证。故治疗带证,常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兼用少量的补脾药或补肾药。 湿热白带与痰湿白带:其病因主要是“湿”。湿邪侵入带脉后,若湿从热化,秽浊下流,而为湿热白带。若湿聚为痰,痰浊下注,而成痰湿白带。湿热白带。症见白带量多,呈凝乳块状,外阴异常搔痒;痰湿自带。症见形体肥胖,白带多,质稠粘。
疾病治疗:
脾气虚白带与肾阳虚白带:常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兼用少量的补脾药或补肾药。脾虚白带,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完带汤或补脾止带汤。肾虚白带,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带,方用内补丸或补肾止带汤。 湿热白带与痰湿白带:湿热白带,治宜清热除湿,方用止带汤;痰湿白带。治宜化痰燥湿,扶脾温肾,方用六君子汤加鹿角霜、当归、益母草。
预防预后:
(诸病源候论 妇人杂病诸侯):“劳伤血气,损动冲脉任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主下为月水,若经脉伤损,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则血与秽液相兼,而成带下。然五脏皆禀血气,其色则随脏不同+肺脏之色自,带下白者,肺脏虚损,故带下而挟白色。” (女科经纶·带下门)引缪仲淳语:“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法当开提肝气,补助脾元。盖以白带多属气虚,故健脾补气要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