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火癖
什么是纵火癖?
纵火癖(病理性纵火、纵火狂)这一障碍的特征为无明显动机多次地实施、或企图纵火烧毁财物或其他物品,对与火和燃烧有关的事物存在持续的关注。这种人对灭火器及其他灭火设备、与着火有关的事物以及召唤消防队员有异常的兴趣。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纵火癖患者最基本的临床特征是病人有纵火烧物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经常思考或想象纵火行为及其周围环境。纵火并非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报复或政治目的。 纵火癖患者的纵火行为缺乏明显的目的。他们既不是为了泄愤或打击、报复他人,也不是为了掩盖犯罪罪行;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不是为了表达某种政治观点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总之,缺乏明确的外显目的和动机。此外患者的纵火行为也不是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进行的。由于患者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也就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纵火的场所既可以在自己家里,也可以在他人领地或其他公共场所,纵火焚烧的物品可能是属于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或是公共财物,小到可以用火柴或打火机将餐巾、台布、床单烧个洞,大到可以放火烧毁一辆汽车或引燃一座建筑物。患者的纵火行为来自于一种强烈的和难以控制的冲动,冲动来临之时通常都会伴有一种逐渐加重的紧张感。越来越强的紧张感会迫使患者直到完成纵火行为。在这里尽管患者的行为来源于不可控制的冲动,与偷窃癖所不同的是,患者在实施纵火行为之前可有一定的计划和准备,比如寻找、选择纵火地点,准备引火之物等,但总的来看,这种准备与计划仍然是仓促和简单的。纵火行为完成之后,患者的紧张感即可得以缓解和消失,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患者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和愉快感。部分患者还会主动加入到救火者的行列之中,并表现得十分积极与勇敢,这种行为可使这部分患者的心理满足感与愉快感体验的更加明显。 纵火的冲动与行为反复出现、反复发生,其间歇期不等,短则数天,长则数月。患者平时即对火、火焰、燃烧等图片和影视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在间歇期,部分成年患者可能会(也可以没有)因纵火的严重后果而出现担心、害怕、恐惧、不安、内疚、懊悔等心理反应。但在下一次纵火冲动出现后,又会重蹈覆辙,再次发生纵火行为,难以自控。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1)CCMD-3 ①自己诉说有强烈的纵火欲望,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②专注于想像纵火行动或行动时的周围环境。 ⑧至少有过1次无明显动机的纵火行为或企图。 (2)ICD-10 ①2次或2次以上没有明显的动机的纵火行为。 ②病人述说有一种纵火烧物的强烈欲望,行动前有紧张
疾病治疗:
纵火癖的治疗概要: 纵火癖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可选择系统脱敏疗法与厌恶疗法。尽量帮助患者学习和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 纵火癖的详细治疗: 治疗 纵火癖患者的纵火行为常开始于儿童时期,如果在儿童期能够及早给予积极干预和治疗,多可完全缓解。由于纵火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也易于被他人发现,因此患儿的纵火行为常很容易被家长察觉,并得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与治疗,所以很少迁延至成年或发展为纵火癖者。但一旦发展至成年或成年后起病者.由于来自社会和法律法规的压力,患者几乎没有主动求治者,治疗效果远小及儿童时期。 对成人纵火癖的治疗十分困难,加之患者又缺乏治疗动机,故疗效不甚满意,目前尚未见到取得满意效果的治疗报道。有学者曾悲观地认为,监禁也许是防止患者反复纵火惟一有效的方法。尽管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赞同这种消极的做法,但由于纵火对社会有较大的危害性,而且纵火癖患者的纵火行为源于失去控制的冲动,会反复发生.缺乏预见性,纵火行为和纵火场所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他人的生命财产及社会存在较大的潜在危院。鉴于纵火癖者的这些特点,学者们提出比较一致和可接受的与法是首先在强调实施监控措施或封闭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一些积极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可选择系统脱敏疗法与厌恶疗法;认知治疗可着重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社会关系,尽量帮助患者学习和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替代纵火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纵火癖患者脑内存在单胺代谢障碍的神经生理学改变为药物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脑脊液中5-HT含量降低的患者可尝试使用新型选择性5-HT重吸收抑制利(SSIR)(知氟西汀)给予治疗。
预防预后:
纵火癖病因概要: 纵火癖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纵火癖患者的纵火行为与性欲有关,纵火冲动来源于人的攻击本能;生物精神医学的研究提示,纵火癖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纵火癖详细解析: 目前对纵火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此的观点也不一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早期对纵火癖的认识和观点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纵火癖患者的纵火行为与性欲有关,该理论强调纵火冲动与性欲冲动之间具有关连性。弗洛伊德曾论述纵火是一种无意识的性行为的象征,他还进一步解释道,火焰的外形和运动以及火焰的温度均可唤起纵火癖患者类似于性兴奋的感觉,并推测纵火癖患者有一种强烈的施虐欲望。1914年,心理学家Scbmid首次报道了一例27岁的男性精神发育迟滞纵火者在观看火焰燃烧的同时进行手淫的现象,而且该患者在法庭提供纵火事实与过程时再度出现手淫。该病例的报道似为Freud的理论提供了实例与佐证,同时也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和证实这一理论假说的兴趣,此后,一些有关纵火冲动及行为与性欲冲动及行为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被相继报道。如l940年Yarnell的研究发现,在具有纵火行为的儿童中,有许多患儿存在频繁手淫、鸡奸以及口淫现象,其发生率要远远多于正常儿童。又如1971年,Tennent等对一组女性纵火者与一组正常女性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纵火癖组中有严重痛经、卖淫,性乱交历史的人数要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而且她们初次性交的年年龄要比正常对照组低5岁之多。尽管更多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纵火冲动与性欲冲动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相关性,而且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不少批评和疑问,但上述研究结果仍可提示我们,至少在部分病例中,其纵火冲动与性欲冲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有学者通过研究后提出纵火冲动来源于人的攻击本能,认为儿童纵火是对排斥过他们的家庭成员的一种攻击形式,这些儿童常常还伴有逃学、偷窃和离家出走等反叛行为。Hellman和Blackman于1966年对一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成人罪犯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受试对象的近80%在其儿童时期有过遗尿、纵火和残害小动物的行为。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些鼻纵火癖的患者在纵火之后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对灭火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某些患者甚至在纵火之后自己主动报警,在消防队员灭火时,自己也积极加入其中,成为一名自愿的消防队员,表现异常卖力与勇敢,事后这些患者自述自己可从中获得无尚的乐趣与满足。据此,有学者认为某些纵火癖患者纵火目的并不在于对火馅燃烧场面的兴趣,而在于借此表现自己对灭火能力的向往。以及以此满足自身对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力的内在需求和欲望。 近年来,生物精神医学的研究提示,纵火癖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其研究结果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纵火癖患者与其他一些器质性精神障碍有较高的共患率,如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酒精中毒等;一是部分纵火癖患者脑脊液中5一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与NE的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FG)水平较低,提示患者脑内可能存在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脑部单胺代谢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