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
什么是周围血管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中医称周围血管为经脉、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称为脉管病。常见的有脱疽、股肿、青蛇毒、臁疮、筋瘤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常见症状和体征】 1.疼痛 是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最主要症状。 (1)间歇性疼痛:肢体慢性供血不足,动脉不全代偿期,常见于脱疽早期。主要原因有肢体活动,肢体体位,温度变化等。 (2)持续性疼痛(静息痛):疼痛呈持续件,尤以夜间为甚。是因静止状态时心率、血压均降低,肢体远端动脉供血更差,肢体末端严重缺血导致持续性剧烈疼痛,病人常常因疼痛不能入睡,抱膝而坐。当肢体下垂时,可略减轻疼痛,长时间下垂可造成肢端肿胀。 (3)神经中性疼痛:动脉急性或慢性闭塞,肢体缺血,可引起缺血性神经炎.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可向肢体远端放射,井有麻木、发凉、怕冷、或烧灼、蚁行、针刺等感觉异常。见于脱疽或见于精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等患者。 2.皮肤温度异常 患肢发凉、怕冷,因动脉的闭塞狭窄所致;发热、灼热,多因动脉的过度扩张所敛,见于红斑性肢痛症。静脉病变肢体瘀血时,也可有下肢潮热感,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等病。 3.皮肤颜色异常 皮色苍白、潮红、青紫为动脉阻塞、供血不足的表现;皮肤色素沉着则为静脉瘀血性疾病;皮肤充血发红为动脉扩张;若皮肤呈苍白一青紫一潮红三色变化则为动脉痉挛所致,如雷诺综合征。 4.肢体萎缩(营养障碍征) 多为动脉缺血所致,可见皮肤干燥、光薄、脱屑、皲裂,出汗减少;汗毛稀疏,脱落,停止生长;趾甲生长缓慢,干厚,脆裂,无光泽,嵌甲样生长;肌肉萎缩,特别是足部与小腿,重度萎缩者则提示缺血严重。 5.肢体增粗(肿胀) 多为静脉回流障碍或倒流性疾病等。肢体粗肿,按之凹陷,胀痛,为静脉血栓形成;足踝部稍肿,站立后尤甚,抬高消退,为静脉倒流或瓣膜机能不全,静脉血液瘀滞所致。后期可见足靴区皮肤及皮下组织营养障碍,郁滞性皮炎,色素沉着。淋巴水肿,可见橘皮征,范围广,皮肤硬韧增厚,甚至为象皮腿。其它全身性水肿,多为心、肝、肾等脏器的疾病。 6.溃疡和坏疽 若为动脉缺血性疾病,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则形成溃疡和坏疽。常先发于趾端,后延及各趾.以致蔓延至足背、踝部。坏疽多呈干性,有感染者多为湿性。应注意溃疡的界限、部位、范围、深浅、肉芽、脓液等;若为静脉郁滞性溃疡,多发生在足靴区,面积可较大,边缘增厚,变硬,发黑,肉芽不鲜,臭秽,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疾病检查:
【检查方法】 1.皮温和动脉搏动 当某部皮温较对侧或同侧其他部位明显降低时(相差大于2℃)。则提示该部位动脉供血减少,可见于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反之,则提示该部位动脉或静脉血流量增多,可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红斑性肢痛症、动静脉瘘等。测定方法有扪诊法、半导体或数字皮温计、红外线热像仪等。测定皮温时应对比同一平面两侧肢体的温度差别。测定双侧足背、胫后、腘、股、尺、桡、肱、腋、颈总、颞浅等动脉搏动的强弱可判断动脉有无病变。 2.血管功能试验 (1)泛红试验(乳头下层静脉丛充盈试验) 用手指压迫肢端皮肤数秒钟,使皮肤变苍白,然后放松指压后观察颜色充盈时间,正常1一2秒恢复,若>3秒为(+),常是动脉性缺血的表现。 (2)肢体位置试验(布格氏征) 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两下肢伸直抬高45°,持续3—5分钟,如果足部皮肤出现苍白,说明肢体动脉供血不足。然后让患者坐起,双足下垂,观察足部的颜色恢复时间,若超过10秒,则为阳性,一般是肢体动脉有闭塞的情况。若下垂后双足出现紫绀色,说明肢体动脉严重缺血。 (3)尺动脉通畅试验(亚伦氏征) 患者上肢上举,检查者以手指压迫患者桡动脉,然后让患者作握拳动作数下,如果手部呈苍白色,说明患者尺动脉阻塞;同法可检查桡动脉是否通畅。 (4)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屈氏试验) 病人平卧,高举下肢,使浅静脉血向心回流,在大腿根部、卵圆窝平面远方扎止血带,其紧张度以足以压迫大隐静脉。但不致影响动脉血流和深静脉回流为标准。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秒钟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如血柱自上而下立即充盈大隐静脉及分支,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如病人站立,保持止血带压迫情况下,在其远端某一部位迅速出现扩张静脉,提示血液通过小隐静脉或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反流至浅静脉。 (5)深静脉通畅试验(玻氏试验) 病人站立位,在其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脉,嘱其交替屈伸患肢膝关节10余次。如深静脉通畅,交通支瓣膜功能健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将使血液流入深静脉而使浅静脉瘪陷,下肢也无发胀感觉。如深静脉通畅而大隐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的血液在运动时也能流入深静脉,但一旦一运动停止,浅静脉立即充盈血液。如深静脉不通畅,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则在运动时浅静脉也扩张,小腿有胀痛感。 (6)直腿伸踝试验(霍曼氏征) 患者仰卧,自然伸直下肢并略抬高,检查者用手握住患者足部用力背屈而牵拉小腿腓肠肌,如出现下肢后方绳索样紧硬疼痛即为阳性,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7)冷水试验和握拳试验 冷水试验方法为:将手或足置于4℃左右的冷水中1分钟,然后观察皮色有无苍白一青紫一潮红三色变化.有改变者为阳性。握拳试验方法为:两手紧握拳1分钟后.在弯曲状态下放开,有皮色改变者为阳性。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血管炎或坏疽继发感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提示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血小板下降,提示凝血机制障碍。血沉:血沉增快,提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活动期,伴有结缔组织疾病。血总胆固醇升高,则提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糖升高,提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血流变学提示血液黏稠度的变化。 (2)X线检查 平片:可见动脉硬化的钙化斑点或呈串珠样改变,提示骨髓炎、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和缺如等。 血管造影、动脉造影:通过顺行性或逆行性造影,可观察到瓣膜及结构的变化。 (3)无损伤性检查 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动脉阻塞或静脉阻塞;各种体积描记法或阻抗血流图;阶段动脉压:踝/肱指数,正常为1,若<0.5说明下肢缺血;CT、MRI、微循环等。
疾病治疗:
1.内治 周围血管疾病虽然病因多端,诸如寒、湿、热之有余,或气、血、阴、阳之不足,但其病机都离不开血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因此.活血化瘀就成为周围血管疾病总的治则。活血化瘀法的具体应用如下。 (1)益气活血法 用于瘀血症而有体弱气虚者。应用补气药加活血化瘀药,攻补兼施,以消除瘀阻,畅通血脉,调和气血,促进愈合。 (2)温通活血法 用于寒凝血瘀证。症见肢体发凉怕冷,遇寒症状加重,引起疼痛发作。应用温性活血化瘀药,甚则配温热药。以祛散寒邪,温通血脉,使气血恢复流行,扩张血管等。 (3)清热活血法 用于血热瘀结证。症见红肿热痛,红斑硬结,肿胀发热。应用偏寒性的活血化瘀药,配清热利湿,解毒等药。 (4)活血利湿法 用于湿瘀瓦阻,血瘀湿重证。症见肢体水肿,粗肿,按之凹陷。应用有利水作用的活血药,配合利湿的药物,以消瘀通脉,清利永湿,恢复肢体血液循环。 (5)行气活血法 用于气滞血瘀证。症见肢体疼痛明显,可痛有定处或无定处。应用有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 (6)养血活血法 用于瘀久而正虚证,尤其是以血虚为主。症见身体瘦弱,肢体苍白,淡红,头晕乏力,口唇淡白。应用补血活血的药物为主,加用养血之品。 (7)活血破瘀法 用于瘀血凝结之重症。症见肢体固定性剧烈疼痛,肢体紫红、青紫,肢体瘀斑瘀点,肢体青筋结块,发黑发硬。以活血破瘀之虫类药为主。 (8)补肾活血法 用于血管病兼有肾阳虚证。症见昆寒肢冷,腰膝酸软,肢体疲劳酸困等。用活血的药物加用温补肾阳的药物。 (9)滋阴活血法 用于阴虚血瘀汪。症见低热、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者。根据情况选用,若热胜伤阴或血管炎症者,应清热解毒,佐以滋阴活血法;若溃后虚热不退者,应滋阴退热活血。 (10)通下活血法 用于血瘀日久,症见肢体瘀肿、疼痛难消而身体壮实者;或热结里实证。症见瘀热蕴结、低热、便秘、肢体肿胀者;或瘀热在里,症见热毒炽盛,阳明腑实,神昏烦躁者。 (11)软坚散结法 用于痰瘀阻络,结块瘀阻之证。症见肢体麻木,间跛、青筋硬结,硬条索状物,疼痛而有块,日久难消者。 (12)镇痉通络法 用于气血凝滞,脉络挛缩之证。症见肢体抽动、剧痛、肌肉抽动。以虫类药物为主。 应用时应根据辨证选用药物,切不可滥用;急性疾病、热象显著者,以清热解毒为主,防止病邪扩散;慢性期,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改善血液循环;注意虚实夹杂证,以攻补兼施最好,尤其是对老年人。 2.外治 根据病情选用熏洗、箍围、浸渍、外敷、热烘等疗法。若发生溃疡和坏疽,则选用清创换药的方法。清创必须在仝身情况得到改善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清创时要掌握以下原则:急性炎症期不作清创处理,炎症控制后适当清除坏死组织,在坏死组织的界限清楚后彻底清创。常用的清创方法有鲸吞法与蚕食法。 3.介入、手术疗法 周围血管疾病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运用介入、手术方法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预防预后:
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因可分为内与与外因两大类。外因包括外感六淫、特殊毒邪(烟毒)、外伤等;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劳伤虚损等。 在病变过程中,不论是内因所致,还是外因引发,都可出现血脉瘀滞。血脉瘀滞之后,破坏了人体气血正常循环从而引发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其病机关键是邪、虚、瘀。其中邪既可以是外因,义可以是血瘀后的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湿);虚既是受邪的条什,也可能是血瘀伤正的结果;瘀往往是因邪而致,也有的是因虚而成。虽然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多数在血管的某一局部,但与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脏腑功能失渊,则会出现运血无力,统摄无权,疏泄失常,使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而瘀阻;反之,血液瘀阻之后也会使各脏腑失去濡养而虚损。 此外,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尚有禀赋不耐、遗传因素、冲任失调等,临证时亦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