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痉挛
什么是中暑痉挛?
因过多的液体摄入但不补充钠所致的体力活动诱发的横纹肌痉挛,在高温(>38℃)环境下,当出汗过多液体丢失而仅仅补充水时,体力活动后可发生中暑痉挛,该结果是钠,偶尔钾和镁的相对丢失之故。中暑痉挛常见于体力劳动者(如机房人员,炼钢工人,矿工),穿防寒衣过度的登山或滑雪者,网球运动员和其他周末运动员,以及不适应热和干燥气候的人,后者蒸发快而使过多的出汗几乎不被发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起病常突然,首先四肢肌肉受累,剧烈疼痛和腕足痉挛而使手足无法活动,常常是发作性的,痉挛性肌肉感觉呈硬结状,若痉挛仅累及腹肌,疼痛可类似急腹症,生命体征通常正常,皮肤可干热或凉而粘腻,主要取决于湿度。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3、心血管检查。 4、CT检查。 5、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 中暑时,应行紧急血生化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严重病例常出现肝、肾、胰和横纹肌损伤的实验室参数改变。住院后,应检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有关止、凝血功能等参数,以尽早发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证据。怀疑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脑CT和脑脊液检查。 二、鉴别 中暑痉挛伴腹痛要与各种急腹症相鉴别。 中暑痉挛引起的腹肌疼痛,同时也可伴有其他地方的肌肉痉挛疼痛,但是症状在中暑症状缓解后会自行消失,症状轻,消失快,预后良好。 急腹症是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及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腹部外伤、泌尿系结石及子宫外孕破裂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情复杂特点,常涉及内、外、妇、儿等多学科。而且不随着中暑症状的缓解而消失。
疾病治疗:
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
预防预后:
阳光直接暴晒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或是热环境下身体所散发之汗液中之盐份损耗过多所致,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也易诱发中暑。 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中暑痉挛为各部骨骼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皮肤潮湿寒冷,全身抽搐,体温正常或稍增高。可能出现中暑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