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中医称此病为“耳脓”、“耳疳”。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中耳炎症状 1、耳痛:继发感染时,可有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2、耳鸣:可为间歇性,可闻及气过水声。3、耳闷:急性者耳内阻塞胀闷,头晕。慢性者仅有阻塞感。4、听力减退: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减退,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5、如引起鼓膜穿孔,可有血水样脓性分泌物。穿孔后耳聋、疼痛反而减轻。6、急性期有发热、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中耳炎早期症状 早期仅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急性中耳炎发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是针对慢性中耳炎而言。单纯型最多见,表现为间歇性耳流脓,量多少不等,脓液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一般不臭。骨疡型早期常有急性坏死型中耳炎,持续性耳流脓,脓液间有血丝,常有臭味。胆脂瘤型表现为长期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脓液间有血丝,有特殊恶臭。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5、急性中耳炎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邻近骨质感染(乳突炎或岩骨骨炎)、半规管感染(迷路炎)、面瘫、听力损失、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的体征有头痛、重度耳聋、眩晕、寒战、高热等。
疾病检查:
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耳才能作出诊断。 1.若发现有脓液或其他分泌物应送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微生物的种类。 2.X线 单纯型:乳突X线摄片常为硬化型,而无骨质缺损破坏。 骨疡型:乳突X线摄片为硬化型或板障型,伴有骨质缺损破坏。 胆脂瘤型:乳突X线摄片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区,边缘多浓密、整齐。
疾病治疗:
中耳炎怎么治疗 急性者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用棉签或负压吸引清除外耳道及中耳分泌物,再滴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羟氨苄青霉素对任何年龄组的感染都是首选药物。鼓膜肿胀未破者,可作鼓膜切开术。慢性者主要是采用鼓膜修补手术,以消除炎症。鼓膜大穿孔,伴有严重听力减退者,可行鼓室成形术。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病变。 中耳炎偏方 急性期最好采用正规的药物进行治疗,慢性静止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使用下面食疗方:绿豆黄豆羹:绿豆160 g,黄豆80 g,红糖120 g。加适量清水煮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白茯苓粥:白茯苓15 g,粳米50 g。白茯苓研细末,与粳米煮成稠粥。适用于脾虚湿困、上犯耳窍型化脓性中耳炎;扁豆山药糜:白术15 g,山药18 g,白扁豆20 g,红糖适量。白术煎汤取汁,与其他煲汤炖烂。适用于脾虚湿困型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者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羟氨苄青霉素对任何年龄组的感染都是首选药物,亦可用其他抗生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可保持咽鼓管通畅,抗组胺类药物对有过敏反应者常很有用。若有严重的或持续性疼痛、高热、呕吐或腹泻,鼓膜肿胀未破者,可作鼓膜切开术,让脓液流出。鼓膜切口可自行愈合。 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应用棉签或负压吸引清除外耳道及中耳分泌物,再用醋酸可的松滴耳。严重的急性发作应口服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等,或根据感染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 鼓膜穿孔可通过鼓室成形术来修补。若有听骨链破坏亦可同时修复。胆脂瘤应通过外科手术去除。若胆脂瘤未去除,不能修复中耳结构。
预防预后:
中耳炎怎么引起的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疾病,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尤其好发于儿童。侵入中耳途径有三条,经咽鼓管、外耳道或原发中耳,由咽鼓管途径感冒导致感染最多见。慢性中耳炎常由鼻咽的慢性病灶和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迁延引起。 急性中耳炎 为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小儿多是肺炎球菌、溶血性流行感冒杆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成人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等。 慢性中耳炎一般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 1.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2.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散。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4.鼻、咽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桃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咽鼓管内,而且病变妨碍了咽口引流。 5.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肺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粘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 7.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 气压性中耳炎 是因为鼓膜内外两侧压力不平衡所致的中耳损伤。 分泌性中耳炎 病因较复杂,多以咽鼓管通气障碍为始动因素,以致鼓室通气及引流不畅,形成负压,中耳黏膜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黏膜水肿,鼓室积液。 粘连性中耳炎 是既往中耳感染的后遗症。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变程度足以损伤中耳黏膜时,可引起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纤维组织,或积液机化,这一过程可导致鼓室内壁黏膜与鼓膜粘连,甚至听骨链粘连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