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色泽改变
什么是肢体色泽改变
?
皮肤色泽主要由皮肤血液、毛细血管舒缩状态和色素所决定。它不仅表示皮肤循环状态,也大致反映整个肢体的血液循环功能。在手掌和足底,皮肤毛细血管的数量较多,对皮肤颜色的影响更大。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体检重点 (一)色泽改变的部位有无浅表静脉曲张。 (二)有无肢体溃疡与色泽改变。 (三)肢体不同位置的色泽改变和运动前后色泽改变的关系。 (四)手压皮肤后色泽改变恢复的情况。 (五)色泽改变与皮肤温度的关系。 重要辅助检查 (一)IPG以了解深静脉是否通畅。 (二)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 可明确动脉和静脉是否通畅,有无血栓,并定位和了解血管内的血流情况。 (二)肢体静脉造影 了解深、浅静脉及交通支通畅情况。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 了解深、浅静脉的通畅情况。 鉴别诊断 皮肤色泽能反映肢体的循环状况。通过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视渗和扪诊,用手指紧压皮肤,观察肢体不同位置皮肤色泽的改变和运动前后的皮肤色泽改变,能搜集有关肢体皮肤循环的材料。从而用最简单的物理检查来初步判断肢体的循环。观察皮肤色泽必须有充足的光线,最好是天然光源,人工光线可使人误辨肢体颜色。
预防预后:
(一)正常和异常色泽 影响皮色的血液因素有两个方面——血液的流量和血液的颜色。血液流量取决于动脉和小动脉的循环状态,血液颜色取决于血中的含氧最。动脉血中含氧量高。通过皮肤时皮色红润:血中含氧量低时,皮色呈紫色。因此,皮色红润提示血流良好,皮色紫绀提示血流减少.皮色紫黑提示血流接近停止或完全停止。 在适当温度的环境中(室温22~24℃).正常的手指或足趾应呈淡红色。皮色如呈苍白色或紫绀(均匀的或成斑点状的),以及潮红,尤其是这些反应只局限于一侧肢体或一个以上的指或趾时,则表示局部循环障碍。当动脉急性阻塞时肢端呈苍白色,如缺血继续存在,可产生不规则的紫褐色花斑块。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增高,是静脉淤血的征象。 某些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颜色的改变,根据典型的皮肤颜色改变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如雷诺病或雷诺现象,由于指(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阵发性痉挛性收缩、扩张而引起指(趾)阵发性发白、紫绀和发红。 在考虑皮肤色泽改变是由于血管疾病引起时,尚需除外引起皮肤色泽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贫血和休克等,这些疾病都有特征性的症状与体征,易于鉴别。 (二)指压性色泽改变 以手指重压皮肤数秒钟后骤然放开,正常者受压时因局部乳头下层静脉丛内的血液流向周围或深层组织,致使皮肤变为苍白,放开后1一2s即可恢复原状。有动脉血流减少或静脉四流障碍时,复原时间延缓,超过4—5s,即提示动脉有器质性病变或乳头下层静脉丛功能障碍。这时,皮肤恢复的红色是不规则的,苍白区域的充盈由周围渐向中央。上述试验有助于鉴别有生命的组织或死亡组织。用手指紧压明显紫绀区,如果指压后不出现暂时性苍白,提示局部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最后势必形成浅层或较深的坏疽。用手指压迫后,皮肤转为蓝色,是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显著增加.使血液向组织间隙外渗,这种现象可能为局部组织严重缺氧的反映。 (三)体位性色泽改变 肢体于抬高位时,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淡红色。Buerger试验在临床上对判断肢体血供有帮助。先令病人平卧,下肢抬高45°一70°或高举上肢过头,持续60s,正常者趾(指)、跖(掌)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如呈苍白或蜡白色。以手指压迫后更为明显,且自感麻木或疼痛,提示动脉血供不足。然后让病人坐起,下肢下垂于床沿(避免床缘压迫胭窝)或上肢下垂于身旁,正常人色泽可在10s内恢复。如恢复时间>45s.且色泽呈斑块状紫绀或出现潮红,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障碍。若肢体有静脉曲张,此试验毫无价值。这是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倒流人乳头下层的静脉丛内。静脉血迅速地充满皮下的血管.结果掩盖了动脉供血不足致颜色延迟恢复的征象。 (四)运动性色泽改变 静息时皮肤色泽尚正常,但在运动后肢体远侧皮肤呈苍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原已减少的皮肤供血选择性分流入运动的肌肉内所致。如为下肢,令其做反复背屈足部:如为上肢,则嘱握拳后再行放松。做这样的动作可使单纯抬高而无颜色改变的下肢呈现苍白,在手部亦然。这种现象反映出动脉循环至少在肢体的远端有减少。应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其正常红色或不正常苍白色的不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