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什么是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由于早产儿对氧导致动脉导管收缩的敏感性低,对前列腺素松弛动脉导管的敏感性高,所以,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常见,尤以合并RDS的早产儿更为多见。据统计,≤29周健康儿的发病率0~24小时为80%,24~48小时为40%,48~72小时为7%,而在同一胎龄伴RDS者O~24小时为87%,24~48小时为84%,48~72小时为77%,72~96小时为65%,后者比前者明显增加。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 如动脉导管细,分流量小,则出生时可以完全无症状,如果导管粗,分流量大,则出现汗多、喂养困难,呼吸促,心率增快等心功能受损症状。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体查时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靠外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在早期新生儿大多杂音在2/6~3/6级之间,向左上胸部传导,此杂音始于第一心音之后,接近第二心音最响。极少数新生儿(大多为晚期新生儿)可以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靠外处听到以第二心音为中心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第二心音增强。当导管粗大,肺循环血量超过体循环血量一倍时,在二尖瓣区可听到舒张期高流量杂音,此系过多的血液流经二尖瓣产生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致。其他体征包括脉压增大,水冲脉,在股动脉或肱动脉处可听到枪击音,以及末梢毛细血管搏动等。 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由于缺氧,肺血管痉挛,影响正常肺血管阻力的下降,使肺动脉压力处于较高的水平,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力相差较小,以致无血流或只有很少的血液从主动脉通过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由于血流缓慢,无法产生加速度和形成漩涡,所以常常听不到心杂音。经过3~4天后,肺血管阻力下降,主动脉压力明显高于肺动脉,主动脉的血流通过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这时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问即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由于早产儿的心肌收缩力差等特点,此时常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疾病检查: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检查: 心电图及X线的检查,在早期新生儿可完全正常,对诊断帮助不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诊断意义最大,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直接窥见动脉导管,并可测量其大小,彩色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探测到主动脉的血流通过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
疾病治疗: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概要: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要限制液体人量。应用常用速尿降低肺静脉压力,减轻肺水肿。常用的药物为消炎痛,消炎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促使动脉导管关闭。对依赖动脉导管生存的先心病动脉导管的处理。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详细治疗: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1.限制液体人量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使左房左室的容量负荷增加以及肺充血,如果入量过多可加重肺充血及心力衰竭,故应以限制,一般每天人量控制在80~lOOml/kg左右,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利尿药 应用常用速尿,每次1ml/kg,减低血容量,降低肺静脉压力,减轻肺水肿。 3.关闭动脉导管 常用的药物为消炎痛,消炎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促使动脉导管关闭。剂量为首剂0.2mg/kg.出生48小时内第二剂及第三剂为0.1ml/kg,2~7天用0.2mg/kg.超过8天用0.25mg/kg,每12小时一次,连用3次。应用消炎痛的禁忌证:①高胆红素血症;②坏死性小肠炎;③急性肾功能衰竭;④血小板减少;⑤颅内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消炎痛关闭动脉导管如出现下列情况,则疗效较差:①胎龄<30周,体重<1000g;②伴严重RDS,心衰出现晚;③给药时间超过10天。如药物关闭失败,可手术结扎导管。 4.对依赖动脉导管生存的先心病动脉导管的处理如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主动脉闭锁,肺动脉瓣闭锁,三尖瓣闭锁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的开放是生存必不可少者,应用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或E2,以维持动脉导管开放。剂量为0.05~0. lμg/(kg?min),起效后调节至最小的有效量,直至进行手术治疗。副作用有:发热、心动过缓、呼吸暂停、震颤、肌肉阵挛、低血压等。
预防预后: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生理: 早产儿出生后呼吸建立、肺脏迅速膨胀、肺血管阻力下降,由于早产儿血管平滑肌数量少,血管阻力下降更明显以致出现较大的左向右分流,使左心负荷增加,加上早产儿心肌细胞小,心肌含水分较多,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心肌收缩力及心脏储备能力均不足,因而临床表现常较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在肺部严重性疾病(如RDS)时,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则出现明显的右向左分流,含氧量较低的血液由肺动脉直接流入降主动脉,供给双下肢,而右上肢仍接受含氧量正常的血液,左上肢则既接受含氧量较高的血液,也接受部分含氧量较低的血液,因而出现双下肢明显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为分界性青紫。 由于主动脉一部分血液从压力高的主动脉流向压力低的肺动脉,使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出现水冲脉,枪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