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心脏肿瘤
什么是原发性心脏肿瘤?
原发性心脏肿瘤中约有70%为良性肿瘤,且大多数病例可手术治愈。良性心脏肿瘤中,近一半以上为心腔粘液瘤,其他良性心脏肿瘤尚有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错构瘤和畸胎瘤等。粘液瘤最常见于左心房腔,约占心脏粘液瘤总数的75%左右,其次为右心房粘液瘤,占20%左右,心室粘液瘤和多发性心腔粘液瘤则甚为少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症状:主要表现为劳累后心悸,气急,胸闷,类似二尖瓣狭窄的症状,本病病程进展较快,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头昏或一过性昏厥均由于瘤体阻塞二尖瓣瓣口而引起一过性脑血供不足,病人休息或改变体位,可使上述症状有所缓解,瘤体急性阻塞二尖瓣瓣口,可引起左心房及肺静脉压力骤然升高而产生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及咯血等症状,长期左房腔内压力升高,伴随着肺动脉压力增高及右心衰竭,病人表现为颈静脉充盈,怒张,下肢浮肿,肝脾肿大,甚至有腹水征,瘤栓脱落入体循环可引起脑,肾,肠系膜及下肢血管栓塞,另外约有半数病人可出现低热,轻度贫血,消瘦,胃纳差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瘤体内出血,变性和组织坏死或机体对粘液瘤的变态反应有关。 体征:大部分病人无二尖瓣面容,血压正常,右心衰竭患者可以见到颈静脉充盈怒张和下肢浮肿,严重者可触及肝脾肿大或有腹水征。
疾病检查:
左心房粘液瘤首先需要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作鉴别,详细病史可提供某些鉴别诊断的依据,如本病无风湿热病史,可呈现一过性昏厥病史,病程一般较短,病情进展较快,尤其在窦性节律情况下发生体循环栓塞,且无其他病因可查时,应高度怀疑左心房粘液瘤的可能性,心尖区短促而非渐增性舒张期杂音,如杂音性质和强度随着体位改变而变化,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更具有特殊诊断价值,为了术前得到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因而对风湿性瓣膜病变,术前作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完全必要的,右心房粘液瘤需与三尖瓣狭窄,三尖瓣下移,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心肌病作鉴别,在某些病例中作选择性心腔内造影,可以显示瘤体大小,部位和活动情况,以资鉴别。 同时,还需对心脏三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这三种肿瘤分别为粘液瘤,脂肪瘤和横纹肌瘤,萁病理基础决定了超声表现有其各自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做为诊断和鉴别的依据。 1、粘液瘤多发生在左房,也可发生在右房和右室,但在左室内很少见,粘液瘤有明确的蒂附着于房间隔或房室壁上,蒂细而短,因此粘液瘤有脱落的危险,肿瘤活动度大,随心脏缩运动而有变形,多呈分叶状。 2、脂肪瘤与粘液瘤不同处是多发生在左室或左房,而且活动度较小有漂浮感,肿瘤边缘光滑,回声较强,没有分叶。 3、横纹肌瘤发生在室壁心肌内,肿瘤与正常心肌间有明确的界线,向心腔内弧形凸出。
疾病治疗:
手术治疗 心腔粘液瘤虽属良性,但如切除不彻底可导致术后复发。术中操作不慎,使瘤体碎片脱落,术后即可引起体循环栓塞。目前对心腔粘液瘤手术治疗,均主张在体外循环直视下完整切除瘤体和瘤蒂附着处的房间隔卵圆窝组织。为了避免术中可能产生瘤体碎片脱落,在切除瘤体后,心脏各腔室均需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并细心察看各房室腔情况,有无多发性粘液瘤的存在,并察看房室瓣及瓣环有无扩大情况。在个别病例粘液瘤可能引起瓣膜损伤或瓣膜出现粘液样变性,有时需要附加瓣膜成形术,瓣环环缩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手术,以免术后存在瓣膜关闭不全。 心房切口选择可采用右房或经房间沟左心房切口或者双心房切口,当瘤体较大时,以采取双侧心房切口为宜。 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①心律紊乱和房室束传导阻滞:一般来说均为短暂性,通过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室性早搏。短暂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用异丙基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维持心率,必要时安置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待恢复窦性节律后拔除起搏导线。 ②体循环栓塞:常为瘤体碎片脱落所致,脑部主要血管栓塞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水肿和坏死,病人昏迷不醒甚至死亡。身体其他重要脏器血管栓塞,在扩张血管药和抗凝治疗无效情况下应采取切开血管取栓手术。
预防预后:
原发性心脏肿瘤病因不明,但其中约有70%为良性肿瘤,良性心脏肿瘤中,近一半以上为心腔粘液瘤,其他良性心脏肿瘤尚有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错构瘤和畸胎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