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管狭窄
什么是幽门管狭窄
?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腹部畸形,男婴居多,男与女之比约为10:1。由于食物通过困难,患儿营养将发生严重障碍,如不治疗,可导致死亡。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多于出生后第2或第3周出现幽门梗阻表现: a.反胃和呕吐,食后立刻或10分钟后发生,呕吐为喷射性,吐出物不含胆汁,早期病例表现为溢乳。 b.可见从左肋下向右移的胃蠕动波,至右上腹始消失。 c .幽门肿块,约90%病例,可在右上腹部(一般在肝下缘与腹直肌外缘之间),能触得一个2×1cm大小、边缘清晰、硬如软骨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的肿块,检查最好在病儿熟睡或吸乳时进行。d.钡餐检查,将钡混合于乳内,食后透视,可见胃扩张下端呈圆锥形,有强而深的蠕动波,在幽门部突然消失,很少钡剂进入十二指肠内,钡剂通过幽门腔呈细长线状,胃排空迟缓。e.B型超声波探测,呈现一低回声包块(实质性暗区),横向扫描时位于胆囊内侧、右肾前方及胰头外侧; 纵向扫描时位于胆囊后下方,肿块直径约1cm,中央有一圆形或星形圆像。 幽门管狭窄的鉴别诊断: 1.幽门痉挛 多在出生后即出现呕吐,为间歇性、不规则的呕吐;呕吐次数不定,吐出量也较少;呕吐程度较轻,无喷射状呕吐。因此,病儿虽可有轻度消瘦,但无严重脱水和营养不良。少数病儿偶可见胃蠕动波,但扪不到肿块。X线检查仅有轻度幽门梗阻的改变,无典型幽门狭窄的影像。用镇静药及阿托品等效果良好,可使症状消失。 2.幽门前瓣膜 幽门前瓣膜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在幽门部或窦部有由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构成的瓣膜,将胃和十二指肠分隔开。瓣膜有的完全,有的有孔。完全瓣膜于生后即出现完全梗阻症状。有孔瓣膜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一般多在新生儿期发病。其主要症状为呕吐,多发生于喂奶后,常呈喷射性,吐物为奶,无胆汁,并常见胃蠕动波,临床上与幽门狭窄很相似,较难鉴别。但幽门前瓣膜的病儿在右上腹部无肥厚的幽门肿块,另外钡餐X线检查除见幽门腔狭窄外,无幽门管延长、弯曲及十二指肠球底压迹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特有X线像。该病用镇静、解痉药治疗无效,只有手术切开或切除瓣膜行幽门成形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疾病治疗:
在检查前饮水或奶, 及右侧卧位是排除胃腔内气体的最好办法。 专家提示:本病属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无有效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无法纠正畸形,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的关键,故需尽早到医院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效果较好。
预防预后:
本病发生的原因,迄今尚无满意解释,目前认为可能与幽门肌间的神经丛发育不全或缺如,致使幽门括约肌松弛不良,引起胃幽门部肌肉代偿性肥大有关。其病理特点是幽门括约肌高度肥厚增生,硬似软骨,形如橄榄,幽门管严重狭窄,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