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染色性白质脑病
什么是异染色性白质脑病?
异染色性白质脑病(MLD)亦称异染色性白质萎缩或营养不良。1910年由Alzheimer首先报道。系由芳基硫脂酶一A缺乏所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4-13)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根据起病年龄可以区分为晚期婴儿型(1~2岁起病)、少年型(4一15岁起病)和成年型(16岁以后起病),以晚期婴儿型最为常见。典型者其病程可分为下列数个时期。 1.第一期为1~2岁之间发病,病前婴儿发育正常;起病后患儿逐步出现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步态蹒跚,维持姿势困难,不能独立站、坐,甚至竖头困难。体格检查可见肌张力降低,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视神经乳头苍白,锥体束征阴性。脑电图正常或有慢波增多。脑脊液压力正常,可有轻度蛋白质增高。此期持续数周致数月。 2.第二期患儿进行性智能减退,语言减少到消失,对周围环境逐步反应减少,尖叫而卧不起。体格检查可见瞳孔光反应迟钝,视神经乳头苍白萎缩,面无表情,吞咽动作缓慢,四肌张力增高。肢体伸直,膝反射亢进,病理锥体束征阳性,但躯干和颈肌肌张力正常或偏低。脑脊液压力、细胞正常,蛋白质明显升高。脑电图出现弥散慢波灶。此期病程可持续1年至数年。 3.第三期为晚期病症。患儿对外周极少反应,常有抽搐和肌阵挛发作。呈现特殊的去大脑强直体位,头后仰,项强直,肌强直,四肢腱反射极难引出,两侧病理锥体束征阳性。瞳孔大而对光反应极差,眼球游动或呈有“玩偶”眼征。吸吮和吞咽严重障碍。脑电图出现弥散性慢波和散在的多棘波综合波。脑脊液蛋白质进一步增高。达1g/L以上。多数患儿多次继发感染而于5岁左右病故。 少年型和成年型病者起病晚,进展缓慢。常有周围神经感觉缺失。晚期可有精神和行为异常。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本病临床症状与Krabbe病没有什么区别,诊断十分困难,特别是成年型病者诊断更为困难。尿、血液白细胞中芳基硫酯酶A活性降低为诊断本病的依据。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更为敏感。周围神经活检、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异染色性类脂质颗粒可为本病确诊。 鉴别诊断: 需与Pick病、Alzheimer病等鉴别。
疾病治疗:
治疗: 无特效治疗。曾有人应用牛脑提取的芳基硫脂酶A 1000万U静脉或鞘内注射,虽然在治疗以后肝脏组织中酶的活性恢复正常,但脑内酶活性和脱髓鞘性变仍无任何改善。
预防预后:
病因病理 硫酸脑苷脂分布于神经组织髓稍、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细胞膜中。正常情况下,芳基硫酸脂酶A催化硫酸脑苷脂水解,将半乳糖硫酸脑苷脂分解为半乳糖脑昔脂和硫酸。此酶缺乏时引起硫酸脑昔脂于体内沉积。主要的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脱失,周围神经受累轻微。病理切片中,以甲苯染色时,可见神经细胞、神经胶质和巨噬细胞中有红黄色的异染物质沉积。肝、肾组织亦可同时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