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是红细胞膜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中球形细胞明显增多和红细胞渗透性增加是主要特征。患者有不同程度黄疸和脾大,脾切除疗效较好。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2/3为成年发病,贫血、黄疸和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程度轻重不一。感染可加重临床症状,青少年者生长迟缓并伴有巨脾。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并发再障危象(aplastic crisis),常是短小病毒(parvovirus)感染或叶酸缺乏引起。患者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网织红细胞减少,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一般持续 10~14天。贫血加重时并不伴黄疸加深。其他较多的并发症(约50%)是胆囊结石,其次是踝部以上腿部慢性溃疡,常迁延不愈。此外尚有先天性畸形,如塔形头、鞍状鼻及多指(趾)等。
疾病检查:
根据脾大、黄疸、贫血、球形细胞增多大于10%,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高等临床特征,同时伴有家族史者,诊断容易确立。 红细胞于37℃,温育24小时后再作渗透性脆性试验有助于轻型病例的发现。应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致的继发性球形细胞增多相鉴别,后者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疾病治疗:
脾切除对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有显著疗效。术后数天黄疸及贫血即可改善,但球形细胞依然存在。所以诊断一旦肯定,年龄在6岁以上,若无手术禁忌证,即可考虑切睥治疗。 溶血或贫血严重时,可加用叶酸,以防叶酸缺乏而加重贫血或诱发再障危象。贫血严重需输血。
预防预后: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大部分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有异常,引起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钠盐被动性流入细胞内,凹盘形细胞增厚,表面积减少接近球形,变形能力减退。其膜上Ca-Mg-ATP酶受到抑制,钙沉积在膜上,使膜的柔韧性降低。这类球形细胞通过脾脏时极易发生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