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什么是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家族性疾病,以皮肤和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及反复的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患者早年常可发现病变,儿童期反复鼻衄为其典型特征,10岁时有半数病人已有消化道出血,但40岁前大出血不常见,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倾向,60岁时出血率达高峰,大多数病人出血表现为黑便,但出血也可以很严重,病人一生中输血超过50次者并不少见,80%病人有家族史。毛细血管扩张通常见于唇、口、鼻、咽黏膜,舌和甲周部位,胃肠道以胃和小肠更为多见。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内镜易见毛细血管扩张病灶,严重贫血或失血时可暂时消失,输血后又显出现,内镜下呈小米粒大小,樱桃红色,光滑隆起。血管造影常可正常;活动性出血期间同位素扫描可见肠腔中放射性显影。病理显示病变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小动脉也可受累。病变为不规则的扩张扭曲的血管,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及薄层纤维结缔组织,由于缺乏弹力层及肌纤维,所以血管不能收缩易致出血。
疾病治疗:
治疗与预后: 本病的预后一般良好,40%的病人需要输血。内镜下发现病灶可行内镜下的切除或激光、电凝等治疗;如出血部位明确,出血又难以控制,则有手术指征。据文献报道雌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即乙炔雌二醇0.05mg,1/d,炔诺酮1mg,l/d,服用3~6个月,其机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增加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