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害
什么是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或称为药物相关性肾脏病通常指由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或药物不良事件(ADE)所导致的药源性肾脏病(DID),是由不同药物所致的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和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组疾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不同药物导致的肾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常见症状为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尿白细胞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可>30%)。同时伴肾功能不全发热、药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疾病检查:
诊断 目前主要根据与发病密切相关的服药史、具有可疑药物所致肾损害的主要临床特征、停药后肾脏病变可完全或部分恢复等线索来做出临床诊断。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有助于确诊,也需特别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病变及同时存在的其他伴随疾病的影响。一旦怀疑药物肾损害,就应注意尽可能寻找致病药物种类。
疾病治疗:
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包括:①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积极清疗并发症;③支持治疗,病情危重者及时透析;③由过敏引起者若停药后病情在1周内未见缓解,可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④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其他可能过敏或肾毒性药物。
预防预后:
药物性肾损害常见的致病药物 目前导致肾损害最常见的药物仍为抗生素。占39%~54%,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利尿剂、脱水药、中药或中成药等也比较常见,所占比例分别在3.2%~19%。其他各类药物导致的肾损害常见于一些特定人群或患者群,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药物所致者比较常见,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增强其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