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腹部肿块
什么是腰腹部肿块? 临床用体表标志将腹部划分成不同区域,对诊断疾病起很大作用,因为腹部的症状体征与腹内脏器位置有一定关系。临床常用有九区法和四区法。九区法的腰腹部包括右腰部的升结肠、空肠、右肾,左腰部的降结肠、空肠、回肠、左肾等器官。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一、肾下垂与游动肾 正常人肾脏在腹腔内一般不能触到,身体瘦弱者可触及位置较低的肾下极,呈钝圆形,质实而有弹性,表面光滑,当被触及时被检查者有恶心或不适感。肾下垂与游动肾多发生于20~40岁之间的瘦长型女性。多见于右侧(约占80%),但也可见于双侧(约占5%)。临床上多无症状或可有腰酸、腰痛、血尿、消化不良、腹胀、厌食、神经衰弱等症状。肾移位可分为三级:第1级,仅能触到肾脏下极或肾体的一半;第2级,能触到整个肾脏;第3级,肾脏可越过脊柱线游动至对侧腹腔内(游动肾)。先天性异位肾较固定,不能被推回至肾窝内,与肾移位不同。B超与静脉肾盂造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先天性多囊肾 先天性多囊肾分婴儿型与成人型,前者病情严重,多于1岁内死亡;后者病变较轻,起病缓慢,多于成年以后才发病。本病多数为双侧性(约占90%),但往往一侧比较明显,如为单侧,以左侧多见。多囊肾可以很大,可为正常肾的5~6倍,形态近似球形,表面呈结节状,质较韧,不一定有囊样感,波动感多不明显。早期囊肿较小,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腰部不适感或钝痛。随囊肿的增大,腰痛逐渐加剧,从一侧发作性疼痛转为双侧持续性疼痛。中期则出现头痛、呕吐、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等症状,晚期则出现尿毒症。主要诊断依据:①双肾区触及结节状的球形肿块,质韧、无明显波动感;②单侧肾脏肿大伴有肾功能减退者;③肾区肿块伴有血尿或高压者;④B超、CT及肾盂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三、巨大肾积水 一般以内容1000ml以上的肾积水称为巨大肾积水,可由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肿瘤或结石等阻塞所致,临床上少见。主要表现有腰腹部囊性肿块伴有腹痛、腰痛、血尿等症状。主要诊断依据为:①腰腹部有一侧性逐渐胀大的囊性肿块,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②大量排尿后肿块可迅速缩小,尿量减少时肿块可增大;③肿块向后仲延至骶棘肌外缘,有波动感;④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⑤B超、CT检查提示腰腹部充满液体的囊性肿块;⑥精脉肾盂造影患侧不显影,而健侧显影正常,逆行性肾盂造影显示患侧输尿管向对侧移位,输尿管上段有梗阻;⑦B超定位经腰部穿刺作肾盂造影是最可靠的诊断,可以明确肾积水的原因和部位,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肾积水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则发生肾积脓,病人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肾区压痛与叩击痛、血中白细胞增多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引流通畅则排出脓尿与菌尿,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最多。 四、肾包虫囊肿 本病少见。包囊的外囊厚韧,能隔绝囊液中有毒蛋白质的吸收,故对人体无直接中毒损害。其主要表现为腰部囊性肿块。包囊增长缓慢,病程较长,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可随体位与呼吸略上下移动,无明显压痛。病人血中嗜酸粒性细胞常增多,Casoni皮内试验常呈阳性或强阳性。方法为取0.2ml1:4~100稀释白无菌包虫抗原液皮内注射,阳性反应出现潮红硬结,直径23mm以上,典型者呈蟹是状红斑。包虫囊肿由于外囊厚韧和囊液饱满,故张力较大而具有弹性,可试出震颤,据此项特征可与巨大肾积水或单囊肾相鉴别。 五、肾脏肿瘤 肾良性肿瘤(如腺瘤、纤维瘤、肌瘤、神经纤维瘤等)较肾恶性肿瘤少见,且体积较小,能触及的机会很少。血尿、腰部疼痛、腰腹部肿块是肾恶性肿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此三个症状系晚期表现,且同时出现机会较少。肾恶性肿瘤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肾癌 最常见的肾肿瘤,约占肾肿瘤的85%,多见于男性,好发于40~60岁之间,30以下很少见。20%~30%病例可触及肿块。 (二)肾盂癌 比较少见,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最常见的症状是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约占90%病例),但仅约2%病例可触及肿块。 (三)肾胚胎瘤(wilms瘤) 婴幼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在5岁以前发病.2/3在3岁以内。肿块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征。如婴幼儿左、右腰部或上腹部可触及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光滑肿块,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四)肾肉瘤 更少见。平均发病年龄较癌早。肉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可形成巨大肿块。肾脏恶性肿瘤的肿物多位于腰部或可被推回腰部,呈肾形,质地肾硬,可随呼吸及卧立位而移动。膀胱镜检查与肾盂造影是恶性肾瘤可靠的诊断方法。膀胱镜检查可发现患侧输尿管口喷血,此种现象在肾盂癌更多见。肾盂造影显示充盈缺损和肾盂肾盏变形,部分病例的肾盂或肾盏因受肿瘤的压迫可发生肾积水。B超、CT、MRI及肾动脉造影对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六、肾上腺囊肿 本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单侧者较多,婴幼儿双侧者占50%。囊肿小者无症状,囊肿较大者可有腰部胀闷感与不同程度的疼痛,在腰腹部可触及肿块。当囊肿内部有较大量的出血时,可突然发生剧痛,伴恶心、呕吐及虚脱等症状,类似急性胰腺炎。以后囊肿可渐增大,出现发热与贫血,但有内分泌异常的表现者并不多见。肾上腺囊肿因无典型症状,且常无内分泌异常现象,早期诊断甚为困难。即肿物出现后,也不易与其他腹膜后囊肿相鉴别。如囊肿巨大,且X线检查发现肾脏及胃受挤压而移位的现象,则有助于鉴别诊断。疑难病例须经手术探查方能确诊。 七、嗜铬细胞瘤 临床上少见,好发于20~40岁之间,多位于肾上腺髓质(占80%~90%),大多属良性(约占90%)。由于瘤细胞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临床上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出汗、心悸及代谢紊乱症候群。少数病例可出现低血压及休克、消化道症状、膀胱内或邻近有肿瘤、高基础代谢率、糖尿病症候群、红细胞增多症等。约15%患者可触及腰腹部巨大的肿块。肾上腺CT及B超检查、血浆或24h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VMA测定等有助于诊断。 八、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系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可来源于脂肪组织、平滑肌、结缔组织、血管、筋膜、神经组织、淋巴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等。多见于男性,大多数(约70%)为恶性肿瘤。全身情况较差、肿瘤增长快、质硬而外形不规则者常为恶性;全身情况较好,肿瘤增长慢,表面光滑或呈囊性者多为良性。病人早期常无症状,直至肿瘤生长到相当大时方出现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腹部肿块、腹胀和腹痛。肿瘤继续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可出现邻近器官受压或移位所致的症状。X线、B超、CT检查及腹膜后充气造影等,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手术探查可确诊。
疾病治疗:
腹部肿块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可由多种疾病而引起,因此,临床上遇到腹部肿块患者时,应积极寻找引起包块的原发病,只有针对原发病治疗,包块才能缩小或消退。如果确定包块是由炎症所致,称之为炎性包块,则应积极抗感染治疗。经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疼痛或压痛减轻或消失,包块缩小或消失,则炎性包块的诊断一般可确立;反之,应考虑系其他原因所致的包块。除炎性包块外,一般而言,凡怀疑为肿瘤性包块者,如有可能应作包块细针穿刺术,行细胞学检查,一旦确诊为肿瘤时,只要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均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各种疾病所致的腹腔内实质性包块,只要诊断基本明确,有手术指征或包块已导致肠梗阻时,均应手术治疗或行手术探查。
预防预后:
(1)肾脏疾病引起的肿块:如肾下垂与游走肾、先天性肾囊肿、肾积水、肾积脓、蹄铁形肾、肾包虫囊肿、肾脏肿瘤等。 (2)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其他肿瘤。 (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