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毒
什么是药毒?
药毒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注射、吸入、皮肤黏膜吸收等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本病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潜伏期。其特点是:常突然发病,皮损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局限。轻重不一,轻者仅引起皮肤损害,重者可伤及内脏甚至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用药多在4—20天(平均7—8天)发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甚至瞬间发病。突然发病,自觉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皮疹形态多种多样,颜色鲜艳,无特异性疹型,同一药物可引起不同皮疹,同一皮疹亦可由不同药物引起。除固定性红斑型药疹外,皮疹的分布多广泛而对称。
疾病检查:
【诊断】 发病前有较明确的用药史,本人或家族中可有过敏史。常见疹型如下: 1.固定性红斑型 为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皮疹为圆形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中央稍紫,可有水疱,皮疹消退后常遗留紫黑色色素沉着,持续数月始退,再次服用同种药物数小时可在同一部位发生同样皮疹。发作越频繁则局部色素沉着愈深,同时可增加新的损害,数目单个或多个。皮疹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及口周、龟头、外阴最常见。发于阴部者常有糜烂、溃疡,伴有灼痛,愈合缓慢。 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发病常较突然,皮疹发展较快,呈广泛性和对称性,皮损主要为针尖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稀疏或密集成片,形态上酷似麻疹或猩红热,有自上而下的发疹顺序,以躯干为主。局部掀红灼热。 3.荨麻疹样型 皮疹同荨麻疹。比一般荨麻疹色泽更红艳,持续不退,剧痒刺痛,或者出现口唇、包皮等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4.剥脱性皮炎型 少见较严重的药疹。潜伏期长,常在20天以上。急性发病,但多在发展中逐渐加剧。初起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继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有大量的脱屑,甚至呈手套或袜套样外观,常持续一个月左右或更久,重者头发、指甲均脱落,可伴有寒战、高热,烦躁口渴,甚至内脏损害,如肝、心、肾等。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为最严重的一型,死亡率高。其发病重,常伴高热、烦躁,重者可神昏谵语,甚至昏迷。皮疹为大片鲜红色或紫色斑片,自觉灼痛,在红斑上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大疱,形似烫伤。疱壁极薄易破裂,破后形成深红色糜烂面,口腔、食道等黏膜以及心、肝、肾等内脏均可同时受累。 【鉴别诊断】 1.麻疹 麻疹呈流行性发病,全身症状较重,发病前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鼻流清涕、眼结膜充血、怕光、发热等,2—3大后口腔颊黏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继后成批出现麻疹,皮疹自耳后开始,约3天遍及全身,伴有高热。 2.猩红热 猩红热无服药史,皮疹出现前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头痛、咽痛等,并有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线状疹等典型症状。
疾病治疗:
【治疗】 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化学结构近似的药物。 1.内治 (1)湿毒蕴肤证 证候:皮疹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至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或有发热;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伴发热者,加生石膏;剧烈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 (2)热毒入营证 证候: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有血疱、紫斑,灼热痒痛;伴高热、寒战,神志不清,口唇焦躁,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少,脉洪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尿血者加大小蓟、侧柏叶;热盛者加生石膏、牡丹皮。 (3)气阴两伤证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黏膜剥脱;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2.外治 皮损以潮红、肿胀、渗出明显者,用黄柏、马齿苋等煎出液湿敷;以红斑、瘙痒、脱屑明显者,用黄柏、当归、丹参、自鲜皮等煎汤外洗;皮疹干燥者,用麻油或甘草油等外搽。 3.其他疗法 一般药疹用抗组胺类、维生素和钙剂;严重者尽早应用足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预防预后:
本病总由桌性不耐,药毒内侵所致。 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湿热蕴蒸肌肤,则发斑发疹;或外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或火热炽盛,燔灼营血,外则发生肌肤,内则攻于脏腑,致脏腑功能紊乱,甚则耗阴损阳,危及生命。 西医学认为,本病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皮炎,但以具有高度反应性(抗原性)的化学药物,如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以及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引起者为多见。多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其发生一般与用药量的大小及其毒副作用无关,与药物的结构(种类)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