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麻风
什么是咽喉麻风?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病,以侵犯皮肤、粘膜及周围神经为主,亦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器官。咽喉麻风比较少见,多为鼻部瘤型麻风向下蔓延所致。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麻风病变多数发生于鼻部,有时全身症状未出现之前,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找到大量麻风杆菌,传染性极强,咽部麻风较少见,多为鼻部瘤型麻风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阶段咽粘膜可呈急性水肿外,一般呈结节样浸润,粘膜干燥萎缩,悬雍垂,硬腭,软腭,腭弓及扁桃体等处均可发生结节性浸润,病变破坏所致的缺损,瘢痕常呈放射状,患者咽反射消失,开放性鼻音,但不觉疼痛。 喉麻风多继发于鼻及咽麻风,好发于会厌根部及前联合,其次为杓会厌襞及室带。表现为结节浸润及溃疡,最后瘢痕形成。检查见会厌充血或苍白,增厚、卷曲变形,甚至缺损。病人可有声嘶、喘鸣和轻度呼吸困难。
疾病检查:
诊断 根据麻风病接触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肤,粘膜或周围神经损害,在病变部位取分泌物或活提组织检查,找到麻风杆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晚期麻风须与结核,梅毒相鉴别。
疾病治疗:
全身抗麻风治疗为主。局部对症处理。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开始剂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性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 --200mg/日,口服。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神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口服。
预防预后:
疾病病因 麻风杆菌感染引起。 病理生理 除初期阶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肿外,一般呈结节性浸润,粘膜干燥萎缩,悬雍垂,硬腭、软腭、腭弓及扁桃体等处均可发生结节性浸润,病变破坏所致的缺损瘢痕常呈放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