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间隙感染
什么是咽后间隙感染?
咽后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retropharyngeal space)是发生在咽,食管后壁和椎前筋膜之间的化脓性感染。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咽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 除有喉痛、吞咽困难、颈部强直固定及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因感染所在部位不同,其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1.茎突前部分感染由于翼内肌受炎症刺激,故有明显的牙关紧闭。下颌下区肿胀、坚硬、压痛。严重者肿胀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伸延,前达颈前中线,后至颈深部将咽侧壁和扁桃体推向咽腔中央,类似扁桃体周脓肿,但扁桃体不肿大,仅有轻度炎症。所谓典型的咽旁间隙感染三联症(扁桃体突出、牙关紧闭、腮腺区肿胀),实际上只有茎突前部分感染时才会出现。因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咽部病变常不易看清,检查时须加注意,以免误诊。 2.茎突后部分感染由于翼内肌未受刺激,无或仅有轻度牙关紧闭,亦无扁桃体突出。因感染常累及腮腺间隙,故可有腮腺区、咽侧壁和腭咽弓肿胀。如茎突前、后两部分同时感染,则上述症状可同时出现。 并发症 颈动脉鞘感染是茎突后部分感染的最严重并发症,可产生以下严重后果: 1.感染直接沿大血管鞘向上进入颅内而致颅内感染;向下进入纵隔而致纵隔炎。 2.颈内静脉栓塞表现为败血症、高热,颈部偏向健侧,患侧颈部出现凹陷性水肿,胸锁乳突肌深面压痛、发硬。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盘水肿,静脉扩张及视网膜静脉栓塞。如脓性栓子经血行扩散,可发生全身败血症。因颈内静脉已有栓塞,故破裂出血者极为少见。 3.颈动脉出血是颈动脉壁被炎症腐蚀破裂所致,最常发生于颈内动脉。动脉受腐蚀后,先有血管外血液聚集,形成假性动脉瘤。颈动脉一旦向咽部破裂出血,预后严重。在发生大出血前,常有反复少量的耳道或咽内出血,这是常见的早期危险信号,应予高度重视。因此,凡咽旁间隙感染并发外耳道流血或咯血者,均应怀疑有颈血管腐蚀,应立即进行颈血管探查手术。
疾病治疗:
咽后间隙感染的治疗 咽旁脓肿初期可仅为蜂窝织炎,尚无脓液形成,宜采用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颈部施用热敷,或可使其消退。如脓肿已形成,则应施行切开排脓术。手术途径可采用: 1.Mosher进路 在患侧下颌下区做“T”形切口,横切口距下颌骨下方1~2cm并与之平行,直切口恰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如感染不严重,也可采用单纯横切口,按层切开颈部组织,找到舌骨大角尖部,这很重要,因颈动脉鞘即在其外侧,如遇有面静脉和舌静脉可予结扎。切开颌下腺包膜,将其与颈外动脉一并提起。然后用手指伸人颌下腺深面沿着茎突舌骨肌后腹向茎突方向分离,直达乳突尖部,并沿茎突分离至颅底。排尽脓液后,于切口两端置放引流,部分缝合伤口。如感染已向下扩散,可沿颈动脉鞘向下分离,在最低位做辅助切口引流。 2.咽后间隙感染的手术直接进路做下颌角下缘切口,达翼内肌深面后,向上作钝性分离直至茎突,即可引流咽旁间隙。 如并发颈内静脉栓塞,应给予静脉输液、静脉注射抗生素和抗凝剂。如治疗48~72小时症状仍无改善,则需手术探查。若发现颈静脉内有血栓形成或有严重脓毒血症,应行颈内静脉结扎。疑有颈动脉腐蚀出血者,应立即手术探查,若有破裂,则需行颈动脉结扎术。
预防预后:
咽后间隙感染的病因 1.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直接侵袭如下颌智齿冠周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其他如颈椎、乳突、颜骨乳突或岩部的急性感染也可引起。 2.邻近组织脓肿的直接蔓延或穿破如位于后、下方的扁桃体周脓肿、咽后脓肿、腮腺脓肿、磨牙区脓肿、贝佐尔德脓肿等。 3.咽或口腔手术时操作不当如扁桃体切除术或拔牙时,注射麻醉剂时将致病菌直接带入咽旁间隙;施行扁桃体周脓肿切开排脓时,误将咽上缩肌穿破,致使脓液进入。 4.器械损伤或异物损伤咽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