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中医)
什么是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中医)?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是指多种血液病人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继发的一系列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严重血液病所并发的感染,具有进展迅速,临床以发热为主,局部炎症反应轻微,诊断较难的特点。感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其中以肺部感染和菌血症最常见而严重。口腔、牙龈、咽部、直肠肛门周围及泌尿生殖道感染亦较常见。据临床所见,发病率颇高,如白血病并发感染,急性期为40%,化疗缓解期占68.3%,复发期高达77.3%。感染与出血是血液病致死的两大原因,如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过去死亡率高达70~90%,近年来由于积极而正确使用抗生素,死亡率降至25%左右。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死亡数占急性白血病死亡数的60~70%。感染一旦发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预后甚差。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症状 起病急骤,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呼吸系统感染者可见咳嗽咯痰,胸痛,气促,咽痛等;泌尿系统感染者可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黄等;败血症者可见寒战高热、汗出、头痛、肌肉酸痛;重者还可突然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另外,或可同时见出血表现。 2.体征 皮肤粘膜感染可见局部如口腔、齿龈、咽部轻微红肿,或见溃疡、坏死,或肛周脓肿,浅表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感染可于肺部闻及干湿罗音;感染性休克者面色苍白,大汗,肢端冰冷发绀,脉微细,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死亡。或有肝脾肿大。
疾病检查:
(一)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减少,甚至少于1.0×10^9/L;若白细胞计数增多,则以幼稚白细胞为主,成熟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可少于10~20%或更低,且可见中毒颗粒或派胡现象等形态改变;红细胞、血小板正常或不同程度减少。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及积分多增高(阳性率大于40%,积分高于80分),但病毒感染时除外(病毒感染时NAP积分可少于14分)。 (2)骨髓象增生低下或极度减低,粒系显着减低或成熟障碍;增生明显活跃者,以原、幼粒为主,成熟粒细胞、幼红及巨核细胞减少。 (3)其它肺部感染或支气管炎者X线可见相应改变;泌尿系感染者尿液分析或爱迪氏计数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增高等;血、痰、中段尿、咽拭子、大便、溃疡炎性分泌物等细菌培养阳性,或镜检找到相应的病原体。 (二)临床诊断思维1.诊断 (1)有原发血液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其治疗用药史。 (2)有发热、恶寒,或兼见咳嗽、咯痰,口腔、齿龈、咽部充血或溃疡坏死,或肛周脓肿等感染局部的表现,肺部x线改变或尿检见红、白细胞等;或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表现。 (3)血象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者成熟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粒细胞中毒颗粒增多,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大于80分),但病毒感染时可减低(少于14分);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4)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减低,粒系增生明显减低或成熟障碍;增生明显活跃者,中幼粒以下阶段少见,幼红及巨核细胞减少。 (5)病原体检查(血、痰、大小便等在用抗生素前或间歇期间,或用药期间作培养基加入抗生素吸附剂的快速细菌培养,或涂片等)阳性。 2.鉴别诊断有时严重血液病并发感染的局部体征较轻,尤易漏诊;应与原发血液病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及其局部浸润所致溃疡、坏死、红肿疼痛等体征作鉴别。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病原体的有无。另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可致高热,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低或阴性;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合并感染者则增高,有助于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障、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NAP积分常减低,若合并感染可相对增高。 如一时难以鉴别,可作诊断性抗生素治疗3~5天(结核病诊断性治疗一个月),若发热等症状改善,则为并发感染。 3.血液病并发感染的危重指标 (1)出现败血症的表现,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所致者。 (2)出现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3)深部真菌感染者。 (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少于1.0×10^9/L,骨髓增生极度减低。
疾病治疗: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的治疗概要: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再障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病人使用雄激素,可用康力龙等。及时、合理选用抗生素。退热宜用中药或物理降温,西药首选扑热息痛。病情危重,应予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及时、合理选用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 2.治疗措施 (1)治疗原发病 如再障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病人使用雄激素,可用康力龙4mg,每日3次,口服,以刺激骨髓造血;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症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碳酸锂0.25,每日3次,维生素B410~20mg,每日3次,口服,白细胞计数少于1.0×10^9/L或骨髓增生低下持续时间较长,或感染严重者可酌情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0~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3天以上或直至白细胞数回升至4.0×10^9/L以上;还可注射白细胞介素-3(IL-3)。 (2)消除病因 如口服环丙沙星0.25~0.5g。每日2次,维生素Bco2片,每日3次,以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症等。 (3)及时、合理选用抗生素 最好结合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来选用。但一旦有感染迹象,即宜及时使用抗生素,不能消极等待药敏结果。 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悉复欢(环丙沙星,或用氧氟沙星)0.2~0.4g+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6g;或丁胺卡那霉素0.4g+先锋霉素VI4g+环丙沙星0.2~0.4g,分二次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选用复达欣(尤其是绿脓杆菌感染)每日2~4g,分二次静脉滴注;菌必灭每日3g,静脉滴注;菌必治每日2~3g,静脉注射;先锋必2g,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种方案选用3~5天以上,如无效可更换方案。 ②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首选青霉素,用量宜大于每日480万u;对耐药菌,可选用新青霉素,如舒氨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每日4.5g,静脉滴注,或克菌胶囊(羟氨苄青霉素+氯青霉素)0.375g,口服,每日3次。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利君沙0.2g,每日3次。还可酌情选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0.2g,每日2次;林可霉素0.6g,每日2次;培福新每日0.4g等静脉滴注。另外,氧哌嗪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均有较强杀菌力,可每日用8~16g,分3~4次静脉滴注;泰能注射液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强大杀伤力,每日2~3g,分二次静脉滴注,亦可酌情选用。 ③厌氧菌感染 首选灭滴灵注射液0.5g,每日2次,静脉滴注;还可用林可霉素每日1.2~1.8g,分2~3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④结核菌感染 首选雷米封0.3g+乙胺丁醇0.75g+利福平0.45g,每日1次,口服。 ⑤真菌感染 首选用二性霉素B,从每日1mg起,逐渐增至最大剂量每日20~25mg,静脉滴注;或大蒜素每日40~lOOml,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氟康唑0.1g,每日2次,含服,或大扶康0.2g,静脉滴注,每日1次;5一氟胞嘧啶每日6~12g,分4~6次,口服,或3~6g,静脉滴注。 ⑥病毒感染 可选用中药制剂,如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或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板蓝根冲剂等。 ⑦衣原体感染 首选四环素0.5g,每日4次,口服;或用利君沙0.2g,每日3次。 ⑧支原体感染可用利君沙0.2g,每日3次,口服;或四环素0.25g,每日3~4次,口服。 ⑨原虫感染 疟原虫可用氯喹0.25g,每日2次,连服3天。阿米巴原虫可用灭滴灵0.6g,每日3次,口服,或0.5g,每日2次,静脉滴注,连用7天。肺孢子虫病首选戊烷脒,每日每公斤体重4mg,肌肉注射,连用14天。 一般来说,血液病并发感染病人因免疫力低下,抑菌类抗生素疗效不佳,必须选用具有强力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4)支持疗法 如输少量新鲜全血或血浆,隔日200ml;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每日2.5g;白细胞少于1.0×10^9/L时,可考虑输浓缩粒细胞,至少每次输1.0~3.0×10^10粒细胞,每日1次,可连用5~7天或感染控制为止。 (5)感染性休克者参阅有关章节积极救治。 (6)皮质激素有争议,一般不用。 (二)中医治疗1.邪犯肺卫主证:原有血液病者,见恶寒发热,周身骨痛,咳嗽痰白或黄,胸闷或痛,口渴。 舌尖边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化痰为主。 例方:银翘散。 常用药:银花、连翘、竹叶、薄荷、侧柏叶、前胡、黄芩、桑白皮、北杏、浙贝、太子参、僵蚕。 应急措施: 强力银翘片3片,每日3次,口服;抗病毒口服液2支,每日3次,口服;柴胡注射液4ml,肌肉注射。 2.痰热壅肺主证:多有血液病史,突见高热,或寒战,口渴,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带血丝,小便黄,或大便秘结,疲乏,舌红或淡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或大。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主。 例方: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 常用药:炙麻黄、北杏、生石膏、桃仁、苡仁、苇茎、太子参、蛇舌草、鱼腥草、前胡、瓜蒌皮、僵蚕、虎杖、甘草。 应急措施: 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双黄连粉针剂2~3g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3.邪犯少阳主证:原有血液病史,见寒热往来,心烦口渴,胸脘痞闷或灼热感,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稍减,纳差口苦,苔黄白腻,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兼除湿热。 例方:蒿芩清胆汤或小柴胡汤。 常用药:柴胡、黄芩、党参、法夏、陈皮、枳壳、青蒿、竹茹、茯苓、草果、甘草、滑石、鸡血藤、红枣。 应急措施: 小柴胡冲剂10g,每日3次,口服;柴胡注射液4ml,肌肉注射。 4.邪漫三焦主证:原有血液病史,见身热不扬,肢酸倦怠,胸闷腹胀,咽痛或溃烂,纳呆便糖。小便短赤,口渴自汗,舌苔厚腻或黄,脉虚数。 治法:清热利湿,益气生津。 例方:甘露消毒丹或东垣清暑益气汤。 常用药:藿香、射干、黄今、连翘、通草、浙贝、薄荷、滑石、绵茵陈、白蔻仁、蛇舌草、党参、黄芪、神曲、麦冬、葛根、升麻、茜根。 应急措施: 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5.气血两燔主证:原有或无血液病史,突发高热,寒战,头痛,汗出,口渴,乏力,口咽溃烂或衄血,舌红苔黄燥,脉数大。甚者可邪陷心包而昏迷。 治法:气血两清。 例方:清瘟败毒饮。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栀子、连翘、黄芩、玄参、茜根、桔梗、僵蚕、生石膏、淮山、甘草。 应急措施: 清开灵注射液30~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l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6.阳气欲脱主证:血液病并发感染高热病人,突然病势急转,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疲气短,或烦躁不安,脉微细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例方:参附龙牡汤。 常用药:吉林参、熟附子、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炙甘草、炙黄芪。 应急措施: 丽参注射液40~60ml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参麦注射液40~60ml加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7.余毒伤正主证:壮热已退,午后及夜间低热,口咽溃烂,面色苍白或潮红,头晕气短,疲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红而嫩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兼清余毒。 例方:生脉散。 常用方:西洋参、党参、麦冬、五味子、羚角骨、黄芪、玄参、白薇、青蒿、鳖甲、地骨皮、神曲、麦芽、淮山、鸡血藤、丹参、紫河车、黄精等。 应急措施: 生脉注射液20~40ml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喉风散、珍珠末交替外掺口咽等患处。 (三)临床治疗思维 1.血液病并发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合理选用抗生素最为重要,目前主张二联或三联抗生素联用,且以静脉或口服,连续或间隔8~12小时给药即每日2~3次为主,以维持足够的血药浓度。一般不采用肌肉注射,因严重血液病患者常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缺陷,肌注局部易发生血肿,且影响药物吸收。另外,败血症者必须在热退后继续再用抗生素4周,以彻底根除感染病灶。 2.退热宜用中药或物理降温;西药首选扑热息痛,每次0.25~0.5g,口服;还可用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或消炎痛25mg口服。禁用水杨酸类或氨基比林等解热镇痛药,以免加重骨髓抑制或诱发出血。中药可用“三宝”。 3.必须强调,隔离保护和细致的护理对防治血液病并发感染,降低死亡率非常关键。当患者白细胞少于1.0×10^9/L但多于0.5×10^9/L时,应转致监护室隔离保护;白细胞少于0.5×10^9/L时应转层流室隔离治疗。护理方面重点注意五官、肛门、泌尿生殖道、皮肤清洁卫生,防治褥疮。必要时口服环丙沙星0.5,每日2次,作预防感染治疗。 4.血液病并发感染属祖国医学急劳、或虚劳复感外邪及温病、伤寒等范围。其主要病机是正邪交争。相争的结果可见邪在肺卫,痰热壅肺,邪犯少阳。邪漫三焦,气血两燔,或阳气欲脱,余毒伤正等。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情常呈寒热虚实错杂,攻补两难,惟治宜扶正祛邪,截断病情之发展。病程中因正气虚衰,易见正不胜邪而病情急转,出现阳气欲脱,甚则有阴阳离决之虞。正虚与邪实可变化于顷刻之间,临床务必密切观察病情动态,把握病机,随证施治,做到扶正不忘邪实,使邪去则正自安;祛邪不忘正虚,宜中病即止,不可过分克伐,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因病情危重,应予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 【临床参考】 1.岳美中氏提出:血液病发热首当判明是外感抑或内伤。外感发热,手背发热,越扪越热,脉右大于左;内伤发热,手心发热,越扪越热,而手背不热,脉右小于左,或兼口成。其治疗,外感发热因势利导,透达治之;阴虚内热,用大补阴丸(龟板、熟地各30g、知母、黄柏各10g)加生地、山药各30g,鳖甲60g,地骨皮、丹皮各15g。 若证见寒热休作,盗汗,肝脾肿大,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数疾,其病在肝,多为本虚标实,法当疏肝清肝,补气扶正,佐以化瘀。用柴胡、青蒿、鳖甲为主,辅以黄芪、地骨皮、桑白皮,其中鳖甲(先煎)、黄芪均用30g。 2.赵锡武氏提出:血液病发热,饮食不得人口,脉浮疾而无根,为内忧外患,多属邪实正虚,治疗应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攻补兼施,投星角地黄汤(真星角3g或广角9g研极细末冲服,生地60~120g,丹皮15~30g,知母15g,白芍30g)加黄芪60g,甘草15~18g;尚证见发热汗出、不恶寒、气短、耳呜、左关右寸脉滑数有力,两尺弱,为病根在肾,兼有气虚,且上焦有热,仍系邪盛正虚。甘温除热殊不相宜,须标本兼顾。用当归六黄汤合黄芪鳖甲散化裁(黄芪、党参、鳖甲各30g,当归、柴胡、青蒿、女贞子、生地、熟地各12g,黄芩、黄连、黄柏各6g),以养阴清热,固表止汗,稍兼清透,每多获效。亦可按《金匮》阴阳毒治疗,选用升麻鳖甲汤。
预防预后: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中医)病因概要: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原虫以及病原体、支原体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弱情况下感染引起,祖国医学则认为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是由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复感外邪,邪犯人体,正虚邪盛,正邪交争所引起。 血液病并发急性感染(中医)详细解析: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发病因素 1.细菌感染 (1)革兰氏阴性菌 占大多数,主要是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绿脓杆菌等。 (2)革兰氏阳性菌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多见。 (3)结核杆菌 2.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主要为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3.病毒感染 常见有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及肝炎病毒等。 4.原虫感染 常见如疟原虫、肺孢子虫等。 5.其它如沙眼衣原体(引起泌感等),支原体等。 (二)发病机理 1.粒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异常 是血液病易发感染的重要原因,感染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呈相关性,而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又与疾病的缓解程度和化疗的强度有关。严重血液病病人粒细胞的趋化、吞噬、杀菌能力均明显下降,对感染缺乏炎性反应能力,促使感染扩散。 2.皮质激素的影响 皮质激素可抑制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增加感染发病率或使感染扩散。 3.菌群失调严重血液病常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极为普遍。 但长期大量使用则易使皮肤粘膜及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菌群失调,产生耐药菌,使感染加重或扩散。 总之,严重血液病使人体成熟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血中γ-球蛋白和裂解素降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及放疗,使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极易并发感染。而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菌群失调,使一些常居菌发生机会感染。 祖国医学认为血液病并发感染的病因病机是: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复感外邪:即先患严重血液病,脏腑阴阳气血亏虚,卫外不固,藩篱不密,风寒暑湿燥火或疫毒之邪乘虚外袭,从口鼻、皮毛等处而人,中人为病。虚劳伏火,由新感引发,即素有严重血液病。精血亏虚,邪毒内伏骨髓,一旦伏邪化火,自内而出,或由新感外邪所引发,则为伏气温病。药毒伤正,脾肾功能受损,湿热毒邪内生:即因用药不慎,被药毒所伤,脾胃、肾气受损,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肾气亏虚则水无所主,致水湿内停,郁而化热,与药毒相搏结,湿毒流窜三焦而为病;且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乏源,肾虚则精亏髓枯,使气血亏耗,无以充养躯体,卫外不固,更易为外邪所伤。其病机主要是邪犯人体,正虚邪盛,正邪交争。病邪中人,可按卫气营血或六经顺传或逆传,变化多端。病位或在卫表,或在气分(肺、胃为主),或在少阳,或邪漫三焦,或热入营血。 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风热、风寒、痰热、湿热、热毒为标实;肺卫不固、脾肾气血阴阳虚衰、精亏髓枯为本虚。气分热盛、邪在少阳、邪漫三焦或气血两燔者,邪实正虚,正邪相争的结果若正不胜邪,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邪陷心包或蒙蔽清窍,或使病势急转。而成阳气欲脱,甚至阴阳离决,是为危候。若正邪俱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更衰,余毒留恋,可使病情缠绵,迁延难愈,且更易复感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