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
什么是眩晕(中医)? 眩晕又称眩冒、眩运。眩,即目眩,指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晕,即头晕,是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其症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轻者头晕目眩,头重脚轻,无旋转感,视物模糊,闭目即止,或称假性眩晕;重者如坐车船,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称为真性眩晕或旋转性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体胖、体弱及老年人较易发作。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头晕,耳鸣,易怒,失眠多梦,或兼有面红日赤,便秘尿赤,甚或眩晕欲仆,肢体麻木,语言不利,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盲,面色胱白,心悸失眠,气短,纳减,舌色淡,质胖嫩,苔薄白,脉沉细弱。 3,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腰膝酸软,或遗精,耳鸣,脱发。偏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颧红,舌质红,脉弦细数。 4,痰浊中阻证 【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阳上亢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部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兼面红目赤,口苦,便干尿黄;或兼腰膝酸软,健忘耳鸣,遗情早泄,月经不调:甚或眩晕欲仆。恶心呕吐,肢麻手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头重脚轻。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滑数或弦细数。 2、病因病机:肝阳上亢,上冒巅顶,发为眩晕。兼肝火者面红目赤等,呈一派实热证。兼阴虚者腰酸健忘,呈一派虚热证。若肝阳上亢。极而化风,又可引起中风先兆,亟需重视。 3,治法:平肝潜阳,凉肝息风。 4,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天麻10~15g,钩藤10~15g(后下),石决明15~30g(先煎),牛膝15~30g,杜仲l5g,黄芩10g,山栀10g,白芍10~15g,生地l0~15g。 方义:天麻、钧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山栀、黄芩清热,生地、白芍、养阴和血,合而为平肝潜阳、凉肝息风之剂。 加减:肝火盛者,加夏枯草、丹皮、桑叶、连翘以凉肝清火。肝肾阴虚者。加生地、玄参、拘杞子、菊花滋阴清热。痰热者去生地、白芍、杜仲,加胆南星、石菖蒲、旋覆花、鲜竹沥清热化痰。目赤便秘,加大黄、玄明粉通便泄热。肢麻者加稀莶草、鸡血藤、桑枝祛风通络,手颤者加羚羊角粉、全蝎息风止颤, 5,变通法:若肝阳上亢,极而风动,引起中风者先兆者,用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慎逆平冲,潜阳息风,药用赭石、石决明、龙骨、牡蛎、龟甲、白芍、天冬、玄参、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若肝肾阴亏。腰酸膝软,肢麻肉瞤,眩晕耳鸣,舌红脉细弦,可用叶天士滋阴和阳法,药如熟地、白芍、拘杞子、茯神、菊花、桑叶、石斛、五味子、牛膝、萸肉、磁石、龟甲等。 (二)痰湿中阻 1,临床表现:头晕日眩,如坐舟车,旋转不定,闭目亦然。或头重如蒙,肢体困倦,胸闷脘痞,呕恶痰涎,心下逆满,心悸怔忡,口中黏腻,或口苦咽干,耳鸣闭塞。舌苔白腻、水滑或上罩黄色,脉滑。 2,病因病机:饮食肥甘或素体形丰腴,痰湿内生,浊阴中阻。上逆清窍,发为眩晕。 3,治法:化痰利湿,和胃泄浊。 4,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合泽泻白术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苍白术10~15g,天麻10~15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5~30g,甘草6g,生姜5~10g,大枣5枚。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化痰和胃,苍术、白术、泽泻燥湿利湿,天麻息风定眩,姜、枣和胃。 加减:脾气虚者加党参益气健脾,即与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用,呕恶频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降逆止呕。口中黏腻,头重肢困,加藿香、佩兰、蔻仁芳化泄浊。耳鸣闭塞加磁石、菖蒲、术通,益聪通窍,心下逆满、心悸怔忡为痰饮所作者,加桂枝即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用以温阳化饮。若兼肝风者,则加天麻、钩藤、石决明息风平肝。 5,变通法:若痰郁日久,化热上扰,伴心烦口苦、惊悸失眠,苔黄腻,脉弦滑数,可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桑叶、菊花、白蒺藜,清热化痰。若水饮上逆,阴盛阳衰,眩晕心悸,形寒肢冷,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用真武汤(《伤寒论》)温肾化饮。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者,可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苍术、茯苓、泽泻、干姜、黄柏,神曲、陈皮、半夏、天麻、麦芽:健脾益气,和胃化痰。燥湿息风,与《医学心悟》同名方有较大区别。 (三)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有头部外伤史,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精神不振,胸胁胀满,或有面额灰滞晦黯,唇甲紫;或但欲嗽水不被咽。舌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头部外伤,瘀血阻络,气血不通,脑失所养。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眩,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桃仁10~15g,红花6—10g,川芎10~15g。生地l0一15g。赤芍15g,当归15g,柴胡6~10g,枳壳l0g,牛膝15g,桔梗6~10g,甘草6~10g,石菖蒲10g,蒲黄10g。 方义:桃仁、红花、生地、川芎、赤芍,当归即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柴胡、赤芍、枳壳,甘草,即四逆散理气疏肝。牛膝、桔梗一升一降,以助气血运行。原方加菖蒲、蒲黄通络化瘀。 加减:头痛加白芷、羌活祛风止痛,目糊加杞子、菊花养肝明目,久病入络者加全蝎、地龙搜风通络,久病肾虚者则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用以补肾。 5,变通法:可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若气虚血瘀者,则用补阳还五汤(同上)加减,益气化瘀。 (四)中气虚陷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可因体位变化或头颈旋转而增剧。少气懒言,目糊耳鸣,神疲乏力,脑有空虚感。舌淡,脉虚。 2,病因病机:脾胃属中焦,司升降清浊。中气虚陷,清阳不升,上窍为之不利,故目糊、头晕、眩冒、耳鸣。 3,治法:补中益气,升清定眩。 4,方剂: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加减。 药物:生黄苠30g,党参15g,白术15g。葛根15g,升麻6~10g,白芍10~15g,黄柏3g,蔓荆子10g,甘草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升麻、葛根、蔓荆子升阳祛风,白芍敛肝,黄柏清热反佐,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兼夹瘀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兼夹痰湿者,加泽泻、茯苓、石菖蒲化痰通窍:血虚者,加当归、黄精、首乌、早莲萆养血:如久病人络,可加地龙、全蝎搜风通络。 5,变通法: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五)气血两虚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发色不泽,神疲乏力,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纳少,脘痞腹胀,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心脾两虚,气血无生化之源,脑失所养,发为眩晕,本证可有慢性失血史。 3,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炙黄芪15~30g,当归10~15g,党参10~15g,白术10g。茯神15g。炙远志10g,龙眼肉10g。枣仁10g,木香6g,熟地10~15g,白芍10~15g,甘草6~l0g。 方义: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龙眼肉、枣仁、当归养血补心,白芍、熟地和血补血,木香理气,茯神、远志安神。 加减:血虚者加阿胶、紫河车补血:若大便溏,去熟地、当归以免呆滞,加山药、苡仁健脾:若肾虚腰酸。加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 5,变通法:急性出血者可用圣愈汤(《东垣十书》)或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益气生血。若因慢性出血而致眩晕血虚者,可用四物汤(《局方》)加枸杞子、苁蓉、玉竹、牛膝、玄参、天麻、细辛等,补血滋肾,乃《血证论》成法。 (六)肾精不足 1,临床表现:眩晕经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目涩视力减退,耳鸣齿摇,男于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颤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沉迟,为阳虚。 2,病因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3,治法:补肾填精,养脑定眩。 4,方剂: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采录方)加减。 药物:河车粉6~10g(分冲),党参15g,熟地15~30g,杜仲15g,天冬15g,龟甲l2g,茯神l5g,牛膝l0~15g,麦冬15g,山萸肉15g,黄柏6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砂仁6g(后下)。 方义:河车、龟甲、杜仲、牛膝、枸杞子、菟丝子,熟地、山萸肉,大队补肾益精:党参、茯神益气,天冬、麦冬养阴,砂仁理气,黄柏反佐。 加减:若眩晕较甚者,加龙骨、牡蛎、鳖甲、磁石以潜阳:若肾精亏虚者,可加五味子、覆盆子益肾补精,即合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用。 5,变通法:肾阴不足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补肾阴,肾阳虚衰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补肾阳。 【其他治法】 1,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于气虚下陷眩晕。 (2)归脾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于心脾两虚眩晕。 (3)十全大补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于气血两虚眩晕。 (4)杞菊地黄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于肾阴虚眩晕。 2,单方验方 (1)大黄酒炒为末,每次冲服6克。治痰火上壅眩晕。 (2)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黄芩10克。先煎前3味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钟,从火七拿下来,稍停再加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后即能感觉头轻眼亮,没有其他副作用。 3,食疗 (1)荔枝粳米粥:荔枝肉50克,山药10克、莲子10克,加入
预防预后: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外伤等方面。大体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属虚者,为阴虚而阳亢风动,血虚而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属实者,如痰湿中阻、瘀血痹阻、火热炎上者。在临床上,眩晕以头目症状为主,本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痰湿、水饮、瘀血、火热则为其标实表现。不少患者常呈标实本虚、上实下虚,亟须认真辨折其主次轻重,予以分别治疗。 又,《医学正传·眩运》:“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说明了治疗除因证分治外。还需结合体质,并指出眩晕与中风的关系。